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启猥琐发育,开中兴之局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启猥琐发育,开中兴之局2(3 / 4)

领地为后世邯郸北部、及侯国(与县同级)襄国,襄国即后世邢台。

这并非重点,重点是…

赵国治所邯郸城,距邺城不过4十里而已!

2者间,仅仅隔了1条漳河…邺城位于漳河南岸。

董昭这想法…有些阴险。

贾诩抚须呵呵1笑。

“主公,公仁所言极是!诩尚以为,卫府非但可夺内黄城,兼且可下繁阳城,如此,则邺城将孤立无援也!”

熟知河北情况的程昱程老头儿,此刻也忍不住插口。

“主公,子龙既熟知河北,不如请子龙攻下此2城,以缩短我军粮道、亦可向袁本初施压!”

天可怜见…

赵旻只是想迫使袁绍主动停战求和,但眼下众人你1言、我1语所制定的策略,却分明是要灭了袁绍的节奏。

苟哥压力山大。

其人默默吐槽:要不…老子干脆1路推到幽州,灭了袁绍的同时,顺便再平了公孙度?

老子拜托你们认真1点好不好?

苟哥无奈之下,只好站起身长叹1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赤壁之战前夕(208),贾诩曾竭力阻挠曹操伐吴。

建安十3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贾诩传》

贾诩的实际想法,不得而知,可能与故主张绣暴死(207)有关。贾诩或许有“飞鸟尽、良弓藏”的自我担忧。

虽然陈寿将此事看作“算无遗策,奇谋百出”,但历朝史家另有观点。比如南朝学者裴松之,便公开声称“贾诩之谋,不合时宜”。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魏书卷十》

臣(裴)松之以为:(贾)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裴松之

这件事往深1些挖掘,便会产生1个疑问,就是除了贾诩之外,还有何人谏阻曹操伐吴?

答案是,除了贾诩之外,无人谏阻曹操伐吴。

比如荀彧,便是曹操南征的重要支持者,还亲自为曹操拟定了作战方略。

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魏书荀彧传》

赤壁之战中,曹营的重要文武几乎全数投入战场。可见彼时的曹营诸将,极力支持曹操南下,统1全国。

因此曹操南征(208),实际是大势所趋,也是曹操“从谏如流”的证据。但是因为南征失败,曹操的“从谏如流”便成为“不纳忠言”。

结合上1章提到的历史背景,便会发现,贾诩之于曹操,便如同沮授之于袁绍。

对史料的刻意剪裁,会大大改变叙事立场与结论。

概而论之,官渡之战(200)实际是袁绍在众文武的支持下而发动的战争,充分体现了袁绍“虚心纳谏”的良好品质;

只是因为战争失败,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便彻底颠倒。

袁绍成了“内多忌害”的寡量庸才。审配、逄纪、许攸等人沦为“贪而不治”、“专而无谋”、“果而自用”的猥琐小人。

至于田丰、沮授,则被烘托为“屈从庸主,意志不得”的悲情英雄。

(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魏书袁绍传》

(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魏书荀彧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