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治叔父有国士之风也!”
太史慈哑然失笑。
“明珠暗投,惜哉!”
夏侯惇难得地摇头惋惜。
“辛仲治不畏生死、忠诚可嘉,委实是明珠暗投!惜哉!惜哉!”
曹纯对此不以为然。
“辛仲治文不可使民安居乐业,武不能助袁贼解邺城之围,何谈国士之风?”
夏侯渊拍了拍曹纯肩头。
“子和此言差矣!辛仲治乃河南颖川士人,在河北1无部曲,2无家族,其人可凭1腔热血尽心辅佐袁贼,仍无愧于天地也!将来如有可能,某等应奉劝其人辅佐主公匡扶汉室!”
渊哥此言1出,众人纷纷颔首称善。
渊哥莽归莽,终究还是1名文武双全的猛将。
始终保持沉默的曹仁,这时方才开口。
“诸位兄长、贤弟,以某观之,袁贼当再无异议。既如此,某以为,某等应速做准备为善!”
自辛氏兄弟离去之后,只有仁哥这两句话最有建设性。
太史慈颔首附和。
“子孝所言极是!事不宜迟,某等1方面持续向袁本初施压,1方面应尽快整理辎重粮草。
眼下邺城既不可得,某等应力保内黄、黎阳不失!诸君勿忘,某等非惧袁本初集结重兵围攻,实乃积蓄力量以求1举定此乱世焉!”
言罢,太史慈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曹魏8虎将抱拳行礼。
惇哥拍案而起,哈哈大笑。
“子义之言甚合我心!正应如此!妙才、子和,你2人速速整顿兵马,做出围攻邺城内城之势;
子孝,你速率某等之子侄整理粮草辎重,待袁贼签署盟书之后,某等便即刻撤向内黄城!”
曹氏、夏侯氏这8虎将中的另外7人轰然应诺。
夏侯惇挥了挥手。
“速速行动!”
夏侯惇话音甫落,众人便行礼而去。
夏侯惇复又看向太史慈、以及自己的亲军司马夏侯真。
“子义、阿真,我欲亮明大纛、麾盖,与袁贼隔城对峙,你2人可敢随我同行否?”
夏侯惇此举,实际上是向袁绍施加压力。
当然了,也可以将此视为挑衅…惇哥对袁绍的怨念,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
受制于赵旻的命令,惇哥不能手刃袁绍为曹操报仇,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刺激袁绍,惇哥巴不得自己能将袁绍活活气死。
尽管以袁绍的胸襟气魄,惇哥想做到这1点很难。
事实也的确如此。
此刻即将谢幕离开这波澜壮阔大舞台的袁绍,恰如夕阳余晖1般,壮丽而又绚烂。
其人已预料到夏侯惇的示(挑)威(衅)之举,是以…
在夏侯惇的麾盖现身于邺城内城墙下之前,袁绍便下令大开城门,并摆足大汉大将军的仪仗,由亲卫持各式旗幡(即麾)开道,袁绍则乘坐在锦伞遮蔽(即华盖)的马车中,站得笔直,向好奇围观的邺城百姓们拱手行礼。
如此规模的仪仗,仿佛在告诉邺城百姓,袁绍才是战胜方。
总之…
袁绍这兼具华丽与声势的仪仗,1举扭转了其人在邺城之围中颇显狼狈的形象。
夏侯惇或许是水平超卓的沙场统帅,但绝对不是1个老谋深算的政坛高手。
所以,尽管惇哥脸色铁青、甚至恨不得当场杀了袁绍,但他还是不得不暂时咽下这口恶气,咬牙切齿地当众与袁绍派来的代表…也就是辛评签署盟约。
双方缔结盟约之后,袁绍微笑着看向围观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