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君尽管放心!”
言罢,其人唤来自己的亲军司马,低声吩咐1番、令其人先行1步,其后方才离去。
赵甲如今行事愈发沉稳。
苟哥复又看向中护军张辽。
“文远,速至北军军营,点齐我本部兵马、护卫宫城!”
依照苟哥与朗日之约定,未时6刻(下午两点半),苟哥应与西域诸国使臣在宫城外聚首。
苟哥唯恐生变故,因此时间虽还差近两刻钟,但苟哥已经坐立难安。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3国汉季最有名的“车阵”应用案例,当是初平2年(191)冬季的界桥之战(也叫磐河之战)。
参战双方是袁绍与公孙瓒。
瓒军以具装骑兵(白马义从)为主力,“旌旗铠甲,光照天地”。
(公孙)瓒步兵2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5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英雄记》
而绍军分两部,先锋鞠义率强弩步兵,躲在车阵与大盾下面,阻挠公孙瓒的突骑蹂践,辅以乱箭攒射。袁绍则自率大戟士殿后。
(袁)绍令麹义以8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于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鞠)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英雄记》
从战役结果上看,袁绍大胜,公孙惨败,自此河朔地区强弱易主。
从袁绍给公孙瓒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当其回忆界桥之战,依然心有余悸,称自己“师徒骤合,机械不严”。
是时足下(公孙瓒)兵气霆震,骏马电发;仆(袁绍)师徒肇合,机械不严。强弱殊科,众寡异论,假天之助,小战大克。--《汉晋春秋》
袁军步卒,能战胜公孙铁骑,靠的就是车阵的掩护。
其实袁绍的战法,与西汉名将李陵如出1辙。都是强弩士躲在车阵盾牌之后,依靠掩体庇护,射杀敌方突骑。
(李陵)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汉书李陵传》
只不过李陵因为战线过长,补给有限,箭矢耗尽而失败。
而袁绍的战线较短,因此得以迅速收割战果。
辕门射戟的典故,脍炙人口。实际它也与“车阵”有关。
布即1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后汉书吕布传》
所谓“辕门”,说的就是车阵的大门。在兵车环列成围墙之后,在大门处将两辆车翻转向上,使车下的梁木(车辕)仰起,表示营门。
王行止宿阻险之处,备非常。次车以为藩,则仰车以其辕表门。--《周礼》郑玄注释
辕门中的“辕”,其实就是指“车辕”。
辕门射戟,发生在建安元年(196)纪灵讨伐刘备的背景下。
如果考虑到纪灵自扬州淮南进攻,刘备在豫州沛国抵抗,吕布自徐州下邳前往干预;便知刘备是主场防守,纪灵、吕布是客场作战。
按《吕布传》记载,布军在沛县西南1里处扎营,并邀请纪灵、刘备双方谈判。
(吕)布于沛(县)西南1里安屯,遣铃下请(纪)灵等。--《魏书吕布传》
沛国是刘备的老巢,可知吕布的军营,是临时结成的。
因此所谓的辕门,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辕门”,即兵车结阵之后、将车厢翻转形成的临时大门。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