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五十七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七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7(2 / 3)

08)以后,庞统曾无奈地表示:“荆州已经荒残,不是能够长久居住的地方。”

(庞)统说(刘)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摘自《9州春秋》

长江以南,彼时受到的兵祸波及相对小,可知庞统所言,主要指江北的南阳。

刘备之前驻防的新野县,便隶属南阳(后划入义阳)。

(刘)表自郊迎(刘备),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摘自《蜀书之先主传》

历史上,南阳的荒残,直到曹魏黄初年间(220-226)都没有缓解。

黄初3年(222)曹丕车驾南巡,在宛县(南阳郡郡治)停驻,结果发现“市不丰乐”,因此处死了南阳太守杨俊。

黄初3年,车驾至宛,(曹丕)以市不丰乐,发怒收(杨)俊。

摘自《魏书之杨俊传》

虽然杨俊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党附曹植(见《杨俊传》),但南阳的荒残问题,也确实让曹丕找到了借口。

南阳曾是天下第1大郡(见《后汉书郡国志》),结果在袁术的抄掠之下,成了1片人间焦土,数十年都难以恢复。

上述之事充分证明两点:

1是袁术性如豺狼,其人贪婪残暴如此;

2是在汉末乱世之中,城邑1旦被毁,再想恢复便难上加难。

所以,汉末学者、曾游学4方的仲长统才会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王莽之乱)之时也。

摘自《后汉书之仲长统传》

由是推之,赵旻之所以能够快速恢复城邑元气,主要是因为其人将发展工商业、安置流民、鼓励屯田与大搞建设相结合。

这才能在短短两3年间,使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汉,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赵旻也在此过程之中,积累了大量声望、财富以及众多精兵强将、贤臣良相。

简而言之,在赵旻统治之下,汉末乱世的工商业、物流业,在经历了1次破坏之后的整合重组后,迅速为病入膏肓的大汉王朝输血,使大汉如枯木逢春1般,再次变得年轻且活力无限。

但话说回来…

沮授深知,赵旻所具备的这3点,袁绍都不可能具备。

就第1点而言…

条条大路通罗马,袁绍出生就在罗马。

其人既是军阀,也是4世3公的士大夫,先天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袁绍自以为不必搞什么“奉主上以从民望”,结果因此而失败;

袁绍更加不可能做到第2点。

因为袁绍的统治基础,是士族与豪族,这些人是大地主中的佼佼者,袁绍不可能触碰这些人的利益。

至于第3点…

呵呵。

袁绍是汉末乱世之中的土著,其人不可能懂实业兴邦、基建促进经济这种道理。

综上所述,袁绍与赵旻两方之间,实力差距被断崖式拉进、甚至是袁绍被赵旻反超,便极为合情合理。

问题是…

沮授虽深知此理,却苦于无法明言,而且…

沮授明知应该如何做,却对此束手无策:

赵旻的成功,确实无法复制。

沮授心中之绝望悲凉,可想而知。

此时此地,其人心念电转、踌躇再3,最后却只能向袁绍深施1礼。

“明公,不如某等亦兴建工坊、车马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