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五十八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八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8(3 / 4)

臭不要脸的大侄子苟哥利索得多。

“诸君,天子已升殿,请诸君速速随云入宫面圣!”

言罢,云哥转身就走。

苟哥、河北3人组,以及那虽已为苟哥献上贺岁之礼、却依旧如长龙1般的马车队,便1同向许都宫城行去。

约莫两、3刻钟之后,1行人脱履摘剑、小步快趋至承光殿丹墀之下。

毫无疑问,刘协仍是那副酒色过度的虚弱模样。

不同的是,此时的刘协红光满面、志得意满。

今岁,大汉非但风调雨顺、两季丰收、短期初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重设西域都护府、使西域万国来朝,刘协达成如此成就,又怎么可能不志得意满?

遑论如今连荆州,都已复归大汉。

尽管连刘协本人都清楚,这都是某苟哥的功劳。

此刻,得知袁绍为自己备下丰厚贺礼、并向自己表达臣服之意时…

刘协又又又又1次得意忘形了。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2)孙和幕府

孙和是孙登临死时举荐的继任皇太子,基本全盘继承了孙登的政治势力。

除上文提到的诸多幕僚之外,孙和幕府还有阚泽、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学者,被称作“从容侍从。”

赤乌5年,(孙和)立为太子,时年十9。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皆从容侍从。--《吴书孙和传》

孙和太傅阚泽是扬州会稽人,但他“家世农夫,居贫无资”,依靠替人抄书,“以供纸笔”。

(阚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吴书阚泽传》

可知阚泽族望较低,与吴郡4姓(朱张顾6)、会稽4姓(虞魏孔谢)等门阀之家大大不同。

或许是因为政治能量不大,因此阚泽受到的猜忌也较小。举例而论,孙权处理吕1案时,1度与朝臣闹僵,阚泽则充当了中间人。

吕1奸罪发闻,有司穷治,奏以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孙)权以访(阚)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权从之。--《吴书阚泽转》

剩余诸人中,薛综出身豫州沛国,张纯出身扬州吴郡,其余人物籍贯不详。从孙和“好学下士,甚见称述”的记载,以及他的儒家化倾向来看,江东子弟对孙和的影响无疑强于孙登。

孙权对于公族子弟的江东化色彩十分反感,他认为儒家化的君主,容易被大族架空。这也侧面解释了孙和被废的原因。

(孙权曰)1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45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吴书诸葛瑾传》

(3)孙休幕府

孙休是东吴第3任皇帝,“锐意典籍,博览群书”。他在做皇子时,“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

孙休字子烈,权第6子。年十3,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吴书孙休传》

其中射慈是徐州彭城人,被称作“硕儒”,盛冲籍贯未详。

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吴中书侍郎、齐王傅,著《礼记音》1卷。--《经典释文序录》

以时代背景而论,江东地区不乏名儒,但孙权却刻意选择流寓学者充当皇子与公族的宾友,这确实十分反常,似乎孙权在有意限制江东人士对孙氏子弟的文化影响。

其实孙吴公族师从淮泗学者,存在深远的历史背景。昔日宗室孙瑜,起兵之初,“诸将宾客皆江西人”,江西即江北,指淮泗地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