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顺势呵气如兰。
“陛下,许都位于颍川、南阳、陈留3郡之间,而今3郡1众士人皆对赵从文言听计从,长此以往,妾深恐赵从文野心复又滋生!”
刘协闻言,紧紧蹙起眉头、并沉默不语。
伏寿见状,1颗芳心得意洋洋。
趁此良机,伏寿继续呵气如兰地吹枕边风。
“陛下,妾有1计,或可使赵从文枉费心机!”
刘协俊目1亮、转首看向伏寿。
“梓童有何妙计,不妨明言!”
伏寿再次向刘协嫣然1笑…
无论何时,美人计都永不过时。
趁刘协神情有些恍惚之时,伏寿将樱唇凑到刘协耳畔,在撩拨着其人心弦之余、以撒娇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妙计”。
“陛下…陛下,许都及其周边之颍川等3郡,已为赵从文那恶贼经营多年,恶贼在此地可谓日渐根深蒂固,既如此,陛下何不迁都?”
伏寿在“恶贼”2字上加重语气,使刘协极为满意…
但话说回来,伏寿芳心之中,又何尝不“恨”赵旻这个“偷心恶贼”呢?
要知道,爱人之间的爱与恨,始终是交织在1起的。
刘协道:“梓童之意为?”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聊1聊王朝正统性。
对王朝正统性的争夺,往往是“政治神话”的诞生源头。
吴嘉禾元年(232)冬,自孙权“黄武僭号”(222)已过十年,自“黄龙改元”(229)也已过3年。但孙权始终没有履行郊祀天地的“帝王义务”,导致群臣疑惑,集体上表劝其郊祀。
孙权的回复十分意味深长:
“郊祀当在土中,现在不在正确的地点,便不必郊祀。”
是冬,群臣以权未郊祀,奏议曰……(孙)权曰:“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江表传》
“土中”是专有名词,指洛阳。彼时洛阳是曹魏的国都,孙权郊祀自然不可能在土中,故作罢。
为何郊祀1定要在洛阳?这是因为洛阳特殊的地理位置。
祭祀天地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郊祀地点的选择,是尤其严格的。
按照中古的术数理论,洛阳居于“天下正中”,因此在这里便能测量计算出“最精确的天象历数”,可以准确预判出王朝的兴衰走势。
换言之,如果不在洛阳,所谓的占星、望气也便不再准确。在“非其所”之地的郊祀,自然便没有必要了。
孙权这种心态,实际与他的迷信思维有关。
虽然“占星望气、谶纬术数”等技巧,在中唐之后被扫入异端,但在3国时代,却不容置疑。在儒教的理论体系中,被称作“内学”。
孙权对儒教经典了解有限,反而偏爱巫蛊邪术;这种佞邪的恶习,1直延续到末代君主孙皓身上。
又因为北朝占据“天子居土中”的理论优势,故江左政权,往往编造“东南王气”的政治神话,借此相抗衡。
“土中”的政治隐喻
土中即“天下正中”。在两汉与中古时代(魏晋至隋唐)的语境下,专指洛阳。
天下正中的理论源自周朝。
夏至日于土地中插入“8尺测影表”,圭上影长1尺5寸,即为天下之中。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5寸,则天地之所合,4时之所交。--《周礼》
在两汉时代,天下之中的位置,存在些许争议。马融认为洛阳是天下之中,而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