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二十五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五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2 / 4)

2人此刻,已经被出现在自己眼前的1幕,彻底惊呆了。

当然了,对身经百战、尤其是遭遇过两次邺城之耻(1次是初平年间壶寿挑唆邺城之乱,1次是卫府邺城之围)的沮授、审配2人而言,使他们目瞪口呆的原因,当然不是他们眼前这无边无际的十2万辽东大军,而是…

这十2万辽东大军,包括其主将公孙康在内,非但皆未着甲胄、未持兵刃,而且…

除校尉、军司马、曲军侯等少数军官之外,辽东兵卒几乎皆未穿鞋袜!

前文已提及,汉末3国之时,在行军途中,绝大多数兵卒皆是轻装徒步,不披甲胄。

而甲胄1般皆被置于“车”中,临阵之前才会穿戴。

《后汉书》、《3国志》、《资治通鉴》及其他史书中相关记载极多,绝非孤例。

由此可知,此当为行军之惯常习俗。

因此,行军时“人甲分离”的情况,也就为大量的“邀击”行为(半途截击)创造了机会。

甚至于,还可能出现在仓促临阵时,因甲胄置于车中,而导致兵士不得不“轻装突击”的案例。

“无甲行军”固然危险,但也有其因由。

以演绎法、归纳法进行推论、总结后,“无甲行军”大抵可归因如下:

其1,是为了减少对兵卒体能的损耗;

其2,是为了减少对物资(尤其是鞋袜)的损耗。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历史上建安十2年曹操(207)征讨辽西乌丸时,曹军先锋“卒与虏遇”(仓促临阵),将士“被甲者少、而车重在后”。

卒与虏遇,(虏)众甚盛。(曹)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由此可知在行军途中,甲胄是放置在“车重”(兵车辎重)当中。

士兵只穿戎服(即军装),徒步行军,以节省体力。

曹操远征塞北,是为了剿灭袁尚兄弟的残余势力。

而2袁勾结乌丸,也是众所周知之事。

3郡乌丸承天下乱,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实际自出卢龙塞起,鲜卑、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曹军却依然“轻装徒步、甲置车中”。

可见这种习俗(或制度)有其必然性。

虽然此役靠着曹纯、张辽的奋勇冲击、斩杀敌酋(辽西单于蹋顿)而大获全胜,但当时的实际战况,想必极度危险!

(张辽)从征袁尚于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摘自《魏书之张辽传》

从曹纯、张辽“纵兵奋击”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曹军少量精锐骑兵部队,应该是时刻“被甲胄”的。

这种具装骑兵队,主要作用是负责保护主帅。

曹操遣此精锐亲卫出击,可见因战况极度凶险,使曹操被迫孤注1掷。

万幸是役辽哥开了无双,否则,彼时已得徐庶、又将得孔明的刘备,或许将成为汉末乱世最后的大赢家。

毕竟,“天下英雄,惟(刘)使君(刘备刘豫州)与操耳”。

可惜,公孙康不是曹操,其人麾下也没有张辽,更何况,其人不似曹操,有精锐骑兵亲卫护身。

更不用说,沮授、审配2人虽然被曹魏、西晋官修史黑出了翔,但这2人临敌把握战机的真实能力,绝对不会逊于郭嘉。

所以…

此处,引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