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三十四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四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2…(2 / 4)

宫城位置的“京兆尹学”门前。

所谓京兆尹学,便是京兆尹的郡学,京兆尹比1般郡高出1级,因此京兆尹学,便相当于赵旻所创的“3学制”中,仅比州学低半级的高级学府。

于是乎,1行人不由自主地在此驻足观望。

只见“京兆尹学”牌匾前的阙外、偌大的广场之上,尽是售卖文房4宝、书籍简册的摊档;

而阙后正门之中,进出之人大多头戴纶巾气质儒雅、且来往之人络绎不绝。

不言而喻,3辅之中的京兆尹,对于“3学制”的推广普及,堪称格外成功。

这1点至为关键!

因为这是赵旻打破士族“知识垄断”、消除“阶级壁垒”、取缔“门阀阶层”官位世袭的有力武器。

随着教育越来越普及、3学中毕业的学子日益增多,那么…

赵旻正式推行“科举制”,还会遥远吗?

当赵旻、卞夫人带着3个孩子,在赵氏亲卫拱卫中驻足观望片刻之后,“京兆尹学”中学官,自然而然也看到了他们这1行人。

尽管赵旻、卞夫人夫妇皆衣着朴素,但2人长期身居高位,气度自是不凡。

而且,曹彰、曹植及孙绍3个孩子虽皆未及冠,但均穿着花纹繁复华美的蜀锦深衣。

遑论拱卫他们的1队赵氏亲卫,虽然皆未着甲胄,但颇为雄壮威武。

1言蔽之,在人群中,赵旻这1行人或许犹可低调,但在这学子来去匆匆、兼且空旷的广场上,他们便难以继续低调下去。

于是乎,“京兆尹学”的学官们前来相询,便不足为奇。

“敢问阁下,可是欲送家中子侄办理入学之事?只不知,君之子侄是否曾入县学苦读?”

1名年纪在2十余岁、身高近8尺、容貌清俊、头戴进贤冠、着玄色粗布深衣的儒雅男子,躬身向赵旻行礼。

赵旻心中1动,当即躬身还礼。

“敢问先生,目下京兆尹学计有学子几何?所学经学又为何?是否传授君子6艺?”

所谓君子6艺,指的是礼(实际是德)、乐(实际亦德)、射(不止射箭,亦有武艺)、御(正经的开车)、书、数(不止代数,亦有几何)6种基本技能。

先秦及两汉(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故秦无明面上的儒生)的儒生允文允武,汉末儒生尤其兼资文武,绝非两宋明清(蒙元无科举,儒生是真有可能被饿死的)那种被阉割的儒生可比。

当然,王守仁先生的“心学”弟子除外。

这清俊学官闻言微微1笑:“如此看来,君之子侄应未入县学,是故,君之子侄若欲入学,应先试之方可。

然则…请君尽管放心,无论县学、郡学亦或州学,君子6艺皆为必修,兼且其教材均为太子太傅亲自编纂。

京兆尹学当下已有京兆尹学子3千6百9十2人之众,除长安城之学子外,皆食宿于学中。

其中之佼佼者3百6十6人,此3百6十6名学子任郡县属吏,以佐府君(太守)、令君(县令或县长)而绰绰有余。

君或许家学渊源、兼且藏书万卷,然则,愚以为君仍应送子侄入3学,以使其博学多才,不知君以为然否?”

赵旻登时对此清俊学官刮目相看。

其人正欲询问此人姓甚名谁、籍贯何地,却听身畔之卞夫人噗嗤1笑。

“仲长先生,君莫非已不认得妾乎?”

赵旻与那清俊学官同时愕然。

卞夫人向爱郎嫣然1笑。

“夫君,此即山阳高士、仲长公理先生也。夫君时常向妾提及,称仲长先生之才倜傥,足继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