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六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6(3 / 4)

随故吴侯、为大汉建功立业!

而今,大汉1统在即,汉室威严再立!某投奔天子、为大汉效力,此方为臣者之正道焉!陈子烈你只知忠于故主,却罔顾天下大义!你乃愚忠也!”

太史慈以天下大义压人,陈武只好冷哼1声,却不好继续出言反驳。

太史慈乘胜追击:“再者,陈子烈!某且问你!山越人是否本为良善百姓?为何孙将军执意出兵讨伐,而非安置其众?”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既然蒋琬、董允、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认为魏延该死,那无论魏延是不是该死,他都不得不死。

杨仪在前线杀了魏延父子,已是既成事实,那刘禅能做的便只有夷灭魏延3族,安抚众人情绪。

如果注意到魏延之死的具体细节,便可以发现,众将杀害魏延,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刘禅的同意。

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相继给刘禅上疏,弹劾对方叛乱,“1日之中,羽檄交至”。刘禅虽然就此咨询了董允等人,但并未做出明确的处理意见。

(魏)延、(杨)仪各相表叛逆,1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杨)仪疑(魏)延。--《蜀书魏延传》

杨仪等人发动火并时,并未提到皇帝的意见,而是以“诸葛公亡,身尚未寒”为由。可见讨伐魏延,根本没有得到刘禅的正式批准,否则杨仪、王平等人1定会搬出御旨,而不是以诸葛亮为辞。

(王)平叱(魏)延先登曰:“(诸葛)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蜀书魏延传》

更为离奇的是,前线内讧时,蒋琬这个留守成都的相府长史,居然能够“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还“行至数十里”。足见彼时的成都禁军完全归相府控制,刘禅所能做的,只有垂拱而已。

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蜀书魏延传》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刘禅听闻魏延死讯之后,会做出“夷延3族”的决定。这实际是对群臣的安抚,也是对既成事实的无可奈何。

魏延死后,杨仪“率诸军还成都”,蒋琬亦“旋军”。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杨)仪率诸军还成都。--《蜀书后主传》

(魏)延死问至,(蒋琬)乃旋。--《蜀书魏延传》

当时成都城下,聚集着两支兵马。1支是杨仪率领的蜀汉野战军,另1支是蒋琬率领的蜀汉宿卫军,即京师禁军。

此时的局面,其实是群臣向刘禅逼宫,逼着刘禅承认魏延之死的既定事实,同时要求皇帝给此事定性。

刘禅不是傻瓜,当然清楚千钧系于1发,于是将魏延在成都的家属满门抄斩,算是给群臣1个交代。

实际上蜀汉的政治斗争强度,远低于曹魏与孙吴。“夷3族”这种处理手段,魏延是唯11例。可见此事存在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即群臣兵谏,逼皇帝表态。

该年(234)刘禅大赦天下,这显然不是针对诸葛亮之死,而是针对群臣逼宫。

此次政治风波过后,刘禅便派遣国舅吴1都督汉中;同时明升暗降,夺了杨仪的权。这无疑是事后的补救措施。

(建兴十2年)大赦。以左将军吴1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蜀书后主传》

(杨)仪至(成都),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蜀书杨仪传》

由于刘禅的机智果决,潜在的动乱被平息消弭。当然,其代价就是魏延的全族性命。

刘禅是个高人!

下1章咱们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