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九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9(3 / 3)

陈武为何如此激动?

其1,是因为陈武在孙权麾下为臣属,根本不算当官!

赵旻赐封孙权的“扬州牧”,天下人根本不认!按照3互法,落籍扬州吴郡的孙权,不可能做扬州牧。

退1万步讲,就算孙权任扬州牧,其人开府之后,也只有从事、假佐这等吏编制。

所以,陈武的“杂号将军”,不过只是孙权私下任命的伪职,不具备任何法理。

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陈武的性质,就相当于造反势力的1个头目。

但赵旻为陈武讨的这个右校令,确实实打实的6百石汉官!陈武相当于1步上岸!

其2,赵旻画的大饼又香又甜,秩千石暂且不提,陈武不差这点儿俸禄,关键是,这是太子属官!

这可是太子潜邸之臣!

陈武这岂止是1步上岸,这简直是1步登天!

【作者题外话】:东吴都督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君臣的力量消长。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与制度变迁。

都督的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周瑜、鲁肃、吕蒙、6逊被称作“4大都督”……

当然,这只是小说家的附会之言,东吴的首任大都督,实际是6逊。

而且,《吴书》中6逊单独列传,周瑜、鲁肃、吕蒙3人才是合传。

东吴所奉行的,是左右督制度,互不统属,彼此牵制。

周瑜与程普为左右督,吕蒙与孙皎为左右督,朱然与全琮为左右督,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皆如此类。

左右督制度,反映出孙权的制衡思想。

由于孙权年少继业,名望不足,因此不得不利用臣下相互牵制。

在孙权逐渐掌握权柄之后,左右督制度也日趋式微,最终出现了6逊这种兼统内外的大都督。

不过大都督的授予,既是祝福,也是诅咒。

孙权1纸手诏,依然可以逼得6逊“愤恚致卒”。

可见大都督1职,实际是孙吴专制巅峰的附属产物。

1言蔽之,“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都督1职,不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可知并非两汉旧制,而是1种临时职务。通俗1些讲,即“差遣官”。

差遣官的出现,往往与旧有官职的贬值泛滥有关。

注意:官位的品位化问题,详见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擅相署置”,导致将军、郎将、校尉等尊贵职位被大量滥用。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袁)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王沈《魏书》

军阶混乱必然引发统属问题。

因此,在将军、校尉之外,便需要增设新的职位,来实现统御军队的目的。

曹魏与蜀汉,1般使用“领军、护军、监军”作为差遣官,东吴则主要使用“都督”作为差遣官。

由此可知都督这个职位,并非高级头衔,仅仅代表着“职事任务”。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