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九十七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1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七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17(2 / 3)

最初之时,其在北宋仅作观赏之用,至南宋方才大规模种植用于纺纱织布、以及御寒。

而木棉的原产地,在汉末的条支国、身毒国。

赵旻利用丝绸之路,已然引入木棉,但尚未完成本土化培育。

综上所述,在没有木棉的汉末3国时代,底层黎民百姓的服装,就是麻制粗衣。

这些可怜百姓,春冬穿“夹衣”(内填绒絮),夏秋穿“单衣”;

凛冬来临之际,条件差的只能等死。

而条件好的,也不过裹个破羊裘,也就是羊皮坎肩。

但羊皮坎肩尽管有羊毛,但其防寒效果,还是乏善可陈。

东汉时并州5原郡(即后世内蒙古包头、吕布的老家)土地贫瘠,人户穷困。

百姓别说羊皮坎肩,就连夹衣都没有,冬天裸身伏在草堆里御寒,见人则“裹草而出”。

5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

摘自《后汉书之崔寔传》

因此古代1到冬天就大量减丁,战乱时期更是如此。

东汉在黄巾之乱前,全国人口5千余万;

3国结束时,全国人口已然不足1千万。

由此可见,乱世对生命的摧残是何等之惨重!

而且……

这还是汉人!以农耕为主的汉人!

御寒手段尚且不如汉人的胡人有多凄惨,便可想而知。

仍以吕布的老家、并州5原郡为例。

5原郡汉人,犹然“积细草而卧其中”,胡人将何以御寒耶?

综上所述,深知寒冬之残酷的柯比能,在亲眼目睹幽州、并州互市之后,便可笃定:

来年若赵旻迁徙鲜卑人至幽州、并州塞内之内地,那么必将有绝大多数鲜卑人响应此事。

赵旻遂放下心来。

1旦南匈奴人、休屠各人、鲜卑人皆愿接受迁徙,并编户与汉人1同屯田,那么……

赵旻想要实现民族大融合,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如此1来,“5胡乱华”之隐患,便可逐渐消除;

与此同时,顺理成章地,汉人人口匮乏之事,亦可1并解决。

反正胡人、汉人都是大汉子民。

汉人人口不够,便由胡人来凑嘛。

确定此事之后,赵旻便含笑对柯比能道。

“既如此,柯君,来年迁徙鲜卑人之事,便由你为我解忧如何?”

柯比能闻言,心中激动万分。

显而易见,赵旻这是在帮助柯比能实现其梦想。

柯比能的梦想,前文刚刚提及,正是带领鲜卑人,开创1番太平繁华之盛世。

于是乎,柯比能霍然起身,向赵旻拜倒行礼。

“请卫将军大人尽管放心,来年俺必拼尽1切,誓要将鲜卑人,尽数迁徙至塞内之地屯田!”

赵旻对此哭笑不得,默默吐槽:

老子可不是你这小子的长辈!你就算给老子磕头,老子也不会给你小子发1分钱红包。

吐槽归吐槽,苟哥还是将柯比能扶了起来。

“柯君不必行如此大礼!我惟愿来年岁除之时,柯君可于塞内繁华之地,与君之族人1同燃放烟花、爆竹!”

柯比能重重颔首。

“卫将军大人,此亦俺之宏愿也!”

于是乎,书房之中,赵旻、柯比能2人,凝视着彼此,眼神渐渐炽热起来……

诸君切莫胡思乱想,这是两名胸怀大志之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