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一十二章 诸州天晴朗,幽冀奏华章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二章 诸州天晴朗,幽冀奏华章1…(2 / 3)

回了赵府,继续筑基、打熬筋骨。

与此同时,赵旻虽然已经不可能再离开许都,但其人加强了与车马行之间的联系。

借助车马行这1强大的情报系统,以及董昭、荀攸这两名皆堪比萧何1般的人才,赵旻开始运筹帷幄,遥控指挥天下各地之臣属。

到赵旻返还许都的第3天,也就是5月初5,端午节到来。

按照两汉之习俗,在端午节,天子要赐百官“枭羹”。

所谓“枭羹”,指的是用夜枭,也就是猫头鹰的肉做成的羹汤,天子赐百官“枭羹”是为了宣扬孝道。

枭,不孝鸟也。故(端午)日至捕枭磔之。字从鸟,头在木上。

摘自许慎《说文解字》

端午节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屈原赴节之时……

或者准确来说,屈原是故意选择在端午节这1天,慷慨悲歌、从容赴节。

两汉在端午节还有1个习俗:

铸阳燧以辟邪。

所谓阳燧,顾名思义,取火于日为阳燧。

阳燧便是引火之凹面镜。也就是说,其是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铜鉴状器物。

其状为1个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先直射在凹面上,再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聚焦于1点,用以引火。

古人认为阳燧有辟邪作用。而在端午这1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所铸之阳燧,辟邪效果至强……

当然了,这都是纯纯的封建迷信思想。

1言蔽之,东汉端午节的习俗,还没有魏晋南北朝的赛龙舟、唐宋的饮雄黄酒(雄黄是有毒的)、以及明清的挂艾草等等。

当然了,赵旻已经将端午食“角黍”,推广到了大汉全国。

角黍,顾名思义,即包成角状之黍,俗称……粽子。

另外,尽管东汉端午节没有挂艾草的习俗,但在张仲景的推广下,这两3年,大汉还是渐渐形成了在端午节前后,烧艾草并灸之的习惯。

中医传统思想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月丙午,即端午节,乃1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乃至于5月全月,是温阳之最佳时间。

为此,南阳名士张仲景,还倡导其故里南阳郡广泛种植艾草,晾晒后以之灸全身,可滋养阳气、百病不侵。

总而言之,今年的端午节,就在刘协赐“枭羹”宴、全民吃“角黍”,以及烤艾草火中,热热闹闹渡过。

端午节后……

程昱、赵慎2人开始同时发力。

程昱找到御史中丞、宗室刘渊,以及尚书令荀彧,将有人传伏寿与赵旻风言风语之事,告知其2人。

刘渊、荀彧2人的反应,可想而知。

于是乎,此“3独坐”,便召集各自部曲、发动下属官吏,暗查此流言之源头。

秩两千石的大长秋赵慎,也并未闲着。

其人召集诸位中常侍,以及其下属中宫仆、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黄门冗从等等,在长秋宫偏殿召开了1次会议。

赵慎清楚,这种流言,定然出自于宫中,而且源头已极难深查。

是以,其人揪出几名嘴极碎的小黄门冗从,交给了虎贲中郎将赵甲当场处斩;

随后,赵慎自发提出降俸之请,并将宫城全部宦官的俸禄,皆降低1等。

最后,赵慎尖着嗓子道。

“诸君且听真!宫城内外之流言1日未消,则某等之俸1日不复!

望诸君今后谨言慎行!否则我必不手软,虎贲之刀亦将格杀勿论!”

天可怜见,宫城内1众宦官,被疾言厉色的赵慎、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