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保护皇帝的屏障,南宋帝国首脑门户洞口。」
「贾似道打了败仗,慌忙逃窜离开,也不管什么朝廷不朝廷的了,活命重要!」
「朝廷上群臣早就对贾似道忍无可忍,如今他战败,正是事后诸葛亮的绝佳时机,之前求贾似道拯救国家的也是他们,现在又大喊诛杀贾似道的也是他们。」
「总之贾似道不被待见,他逃到漳州时,在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杀掉,明朝时候俞大猷还立了块碑,上面写道“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误国殃民的南宋最后一个权臣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生命。」
「但是国难没有结束。」
「蒙古人朝临安城袭来,在常州遭到顽强抵抗,最终投入了二十万军队才将常州攻下,伯颜下令对常州进行残酷的屠城。」
「这场大屠杀震撼了整个南宋军民,随后来到苏州时,宋军恐惧,或许更是害怕如果抵抗不成功的话,会害了城内百姓,便选择献城投降。」
「蒙古骑兵已经近在咫尺,临安朝廷人心惶惶。」
「此时的南宋朝廷还在内斗,蒙古人还没有靠近临安时候,丞相就逃跑了,太皇太后只能任命陈宜中代理丞相职务。」
「陈宜中取代贾似道后,斩杀了贾似道的禁军亲信,严词拒绝迁都主张,这在蒙古大军还没有突破长江防线时候是正确的决策,可惜后来战事失利,各位宰执之间互相不待见,陈宜中被太学生弹劾辞职。」
「陈宜中一走,形势急转直下,蒙古人已经来到临安城下,太皇太后数次请求陈宜中返回临安救火。」
「陈宜中回来后组织了市民抵抗敌人,又派人援救前线,战士战死,将领畏战逃跑,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陈宜中只好派人去伯颜军中商量和议的事。伯颜当然不知道答应,临安就在眼前,凭什么和你和议?」
「当年要不是拥有岳飞韩世忠一派猛将,金人也不可能和你们和议!」
「和议再次被拒绝,南宋朝廷已经绝望,陈宜中也改变了思路。」
「延续宋祚的唯一办法就是迁都了!」
「陈宜中慌忙入宫找到太皇太后请求迁都,太皇太后自然不答应,这不是儿戏!」
「陈宜中痛哭流涕,太皇太后终于同意了,在陈宜中走回,太皇太后便派人装物升车,准备好东西等待,又发给百官路费银两,一切都在说明,宰相要迁都,太皇太后也要迁都,这迁都怎么可能不行动呢?」
「可后来的事实是,这次迁都没有执行。」
「甚至行李都打包好了,百官的路费也给了,这小小的临安城就是出不去!」
「宋祚将尽,天不佑宋。」
「这场迁的大事,竟然因为一件小事而草草结束。」
「到底因为什么呢」
大宋·太祖时代。
赵匡胤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已经看不出喜怒哀乐,从开封再到临安,又还要从临安到哪去呢?
向南,再向南,便是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