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有一点卓虹是想错了的,吴县造船厂要是真入不敷出,天子不但不会救,反而会直接变卖了这个造船厂,他们最好的下场都是被少府下属其他造船厂兼并。”
比起卓虹,屠申普和徐凡接触更多,更了解他的想法。
陈平笑道:“有这么严重?某听说现在大汉有不少作坊都开始借贷开办工厂了,吴县造船厂可没有对外借债。”
屠申普摇头道:“这是不同的,建设工匠里的想法虽然好,但却是钱财都用在消耗上了,这笔钱花了也就花了,但其他作坊借贷却是为了生产,从经营上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纯消耗,一种钱却会壮大。”
“就像几年前,天子让农业钱庄借贷给农户生产,但却要钱庄自己购买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而不是直接给钱。
对于农户生病,或者长辈病逝想要办葬礼的借贷却不予理会,这虽然有点残酷,但这种借贷确实成消耗,根本回不了本的。”
“天子对某说过,做产业就是做产业,做善事就是做善事,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情,做产业就要想办法赚钱维持效率。做善事就要想办法维持制度公平。”
“千万不要想什么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也不要耍什么小聪明。”
“想要鱼和熊掌兼得,往往造成的结果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
而后他担忧道:“少府下属的厂长们却有鱼和熊掌兼得的想法。很多事情明明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却大包大揽,这并不是好事情。”
从这一路视察的情况来看,我大汉的这些厂长们能力堪忧,要真出现大风浪,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带领这些作坊走出困境。
陈平愕然道:“本相看到这些作坊都在赚钱,能有什么困境?”
屠申普道“以纺织厂为例,他们用的是我大汉最先进的纺织机器,占据的也是最好的河道,但他们的利润却只比民间的纺织厂高一点,完全匹配不上他们拥有的先进的纺织机。”
“就某观察的情况来看,很多工厂都有人浮于事的情况,管理者太多,生产者太少,按照商君书的说,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比例最好是1:100,最多也不应该超过3:100,而现在很多作坊管理者已经达到了1:10的程度,做事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利润自然会下降。”
屠申普的话让陈平一阵尴尬,少府的下属作坊会变成这个样子,和朝廷还真有一定的关系。
在大汉因为工匠的收入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好,每年因为各种原因退役的公臣,朝廷都会想办法把他们安插进少府的作坊当中。
而朝廷看到作坊安置了士兵和军官,却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就把这个看成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今天屠申普算是打破了陈平他们这些幻想,告诉他们隐患已经如影随形的要到来了。
普通的士兵士官培训一段时间成为工匠,军官则进行管理培训成为管理者。
大汉朝廷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了,官场上容纳不了那么多军官成为汉吏,就让他们去作坊厂成为一个管理者,拿一笔丰厚的俸禄也是不差的安排。
陈平只能转移话题道:“吴县造船厂如此赚钱,在我大汉也是少有,应该不会出事吧。”
屠申普叹口气道:“会稽郡距离关中太远了,关中很多好的器械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们都不懂,双方在管理理念上就差了不止5年时间。
现在关中已经在提倡产业链了,把一条产业链上的作坊尽量集中在一起,减低成本,增加利润,而会稽郡这里连产业链是什么都不懂。”
“某刚刚仔细看了看他们的厂房,虽然经过了打扫,但仍然极其脏乱差,地上的木屑、油漆、痰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