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542章 ,太子府内的小团体与农业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2章 ,太子府内的小团体与农业问题(3 / 4)

坊,其中一半的房屋用来满足工匠的居住需求,另外一半靠近街道的地方,这可以交给朝廷和那些出钱的商贾,如此则可以一举三得。

张辟疆给徐爱民找了十二个人才,但这些人因为自己的经历,生活习惯和才能,很快就分成了好几个团体,贾谊单独是一个团体,因为他们都发现了太子特别重视贾谊,所以其他人都把贾谊当成了竞争对手。

张释之和晁错两人是个小团体,一方面他们是法家之人,天然就是一个学派的人,二他们双方也算是认可对方的才能,在两人看来,太子的这群侍从,不是关系户,就是庸人,他们自然看不上这些人了。

刘恒,樊抗,郦寄三人则是关系户了,他们可以算是长安的土著,虽然学派不同,但因为生活习惯相同,三观靠近,再加上身份也接近,自然而然的就靠在一起。

最后则是袁盎他们大团体,本来他们这一群人,儒家,墨家,农家,还加一个公输家的人,怎么也弄不到一起的,但袁盎虽然是儒生,但却点满了外交属性,在他的合纵连横之下,很快就聚集了一大群人。

当然因为学派的关系,这些小团体又会分裂,组成另外的小团体,有点四个人五个群的意思。

而在刘恒他们奋笔疾书的时候,徐爱民带着张辟疆和贾谊去了关中最有名的地方郑国渠。

徐爱民巡视的第一站不是长安城的各大工厂而是郑国渠,是因为他在税监的时候已经巡视过一遍了,所以他才想看看长安之外的地方。

从大汉定都长安开始,徐凡这30年时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给农户贷款购买新式的铁质工具,水车风车等,新建水利设施,用戏曲的方式宣传新的农业技术,派遣农家的人,教导百姓新的耕作技术,长安城的粮食产能在这30年时间增长了两倍多,各种经济作物的产能增加了近10倍,可以说就是这些粮食和农业原材料有力的支持了长安产业的发展。不过关中的人口增加了三倍多,现在的关中粮食勉强维持平衡,少量需要从河西上郡进口。

徐爱民此时看到的郑国渠已经和3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煤炭的大量使用和关中禁伐令,还有大汉朝廷专门安排的植树造林任务,径水,渭水泥沙含量急剧减少,这有力的保护了郑国渠的水渠,再加上大汉大范围的使用水泥作为水渠的堤坝,极大的减低了河水对水渠的侵蚀,这个在大秦时期为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水利设施,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徐爱民看着麦草青青的郑国渠感叹道:“即便是过了近一甲子,郑国渠依旧能养育关中几百万的百姓,难怪父亲要在水利学院立下郑国的雕像,像这样郑国这种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大豪杰。”

贾谊可惜道:“从大汉以产业为国本之后,天下的财富就向城市集中,在大汉之前,粮食中心就是财富的中心,蜀中,关中能成为天府之国,靠的就是这些肥沃的田地,而现在一个个工业区才是财富的中心,生产粮食的郡县反而相对贫困,郑国渠也没有往日的风光了。”

徐爱民淡然道:“这说明时代在发展,天下的财富变得越来越多了,相对而言,粮食在天下财富的比例就变少了。”

这方面徐爱明受徐凡的影响比较深的,思维更接近于工业化的思维,他会为粮食丰收而感到兴奋,也知道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所有产业的根基,但却不会把粮食看的比天还要重,在他的思维当中,粮食也是财富的一种。

而后徐爱民问道:“孤在新大陆会大量使用肥料增加粮食的产量,新大陆的土地虽然是新开辟的,但粮食产能普遍有6~7石,按理来说关中是富裕之地,孤发现关中反而用肥料很少的,我看郑国渠的数据,到现在也不过是亩产四石。”

这是让他感到最疑惑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