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游戏竞技>重塑大宋> 第48章 秋后算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秋后算账(1 / 2)

每天上午在文德殿批阅奏本,下午干点别的事,到虎卫军营地、武器院、城南的几个作坊、四海贸易这些地方走走看看,有时候干脆就在汴京城随便转转。

半个多月的时间后,赵立庆逐渐恢复心气,想通了一些事,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根本做不到,那就从改变底层的百姓认知入手,提高全民的识字率。

大庆殿朝会,商议完几件小事,赵立庆环顾四周,缓缓说道:“这两年朝廷的日子好过了一点,应该在教书育人这方面多投入一点,最少在每个县办一间免费的学堂,让一些想读书又没钱读书的孩子,有机会多学点文化知识。”

欧阳修出列,“殿下此话大善,此举能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读书认字,对大宋的未来也是一大好事。”

“那就这样定了,政事堂尽快拟个章程。”赵立庆就想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提高民智。

九月下旬,秋收基本结束,燕云的粮食和棉花收成都不错,河中省虽然移民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在王安石和苏轼的努力下,也获得不错的收成,粮食种的不多,也就够百姓的口粮,大面积种植棉花获得的收成让百姓喜笑颜开,种棉花的收益可比粮食高。

‘四海贸易’在十三个县租的地全都种的是棉花,由于种植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月,收成差了一点,但百姓的收益跟以前比起来是天差地别。

一亩地只交给‘四海贸易’一成收益加两百文,这样算下来总的只交了一成半多一点的收益,其他收益全是自己的。

虽然地主也给没退地退租的百姓减了租子,但跟给‘四海贸易’种棉花的百姓比起来,收益最少差一倍。

县衙开始派人下乡找地主们收税,以前是跟佃户们收,现在改成直接找地主收,地在谁的名下就找谁收。

那些不愿意减租或没把地租给‘四海贸易’的地主这下惨了,地扔着荒了一年,还要按平常年的收成定额交税,又不敢不交,虎卫军就在家门口。

今年收税速度是这十三个县有史以来最快的,‘四海贸易’直接用现金结算了一半多的税款,剩下的那些地主有了虎卫军的监督,也很老实的交税。

没参加退地退租的百姓纷纷找到地主,把地给退了,地主们也想开了,直接把地租给‘四海贸易’省心省事,最少还能保证一年一亩地能拿到两百文,总比亏钱强。

燕云地界的山东省和山西省,西北的河中省,还有陕西、河东、河北三省的十三个县,很快就通过‘大宋银行’把今年的税款汇入户部的账户。

这是赵立庆安排这样做的,想看看朝中会做什么反应。

除了以上那些地方,其他地方的税收就没这么顺利,主要还是原来那些不用纳税的田地出现麻烦,已经习惯不交税的士绅,一下子让他们纳税,简直就是拿刀割他们的肉。

至十一月中旬,很多地方的税收都没收上来一半,还出现不少地方的士绅带头抗税,这是朝廷和士绅之间的拉扯,跟普通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

赵立庆让‘大宋月报’专门写了几篇文章报导那十三个县退地退租的事,让‘军情卫’派人到处给百姓念报纸。

又是朝会的日子,大庆殿内为税收的事吵了一个多时辰,有些官员认为应该慢慢来,操之过急会引起动乱,有些人觉得要强硬点,一旦朝廷妥协,以后就不用再想着收那些人的税。

赵立庆让人搬来一把凳子,放在龙椅前面,坐着看他们吵,站久了腿受不了。

一个御史和户部一个官员已经吵了两刻钟,互不相让,欧阳修出列大喝一声:“好了,别吵了”转身躬身说道:“殿下,您拿个主意,这样吵下去不是办法。”

赵立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