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二楼,据说是老道观的文物,其中包括一块海神妈祖的肖像。
站在郑和祈风的碑刻前,石碑字迹粗犷流畅,据说是郑和的亲笔,对此,有些人持怀疑态度。
北峰顶上还有一种和尚的石雕像,巴特勒等人不感兴趣也就没上去,大家往九日山的西麓北方走,大约5公里的山路就到了清源山的老君岩。
为了纪念老子,一整块山岩雕刻出一尊坐着的,慈眉善目,双耳垂肩的老人家,并在石像上头盖了一个亭子,两侧立着两块道德经的石碑。据说石像是东元17世纪晚期,南宋王朝的知府让人修建的。那个知府姓李,与老子同姓,于是他的祖宗很容易就被追溯到了圣人那里。
在老子殿前,刘国川他们沿着一条石阶往山下走。二十来级台阶后是一座孤独的祠堂,祠堂不大,但是中午时候供应面条这样的素斋,可以白吃,但是一般的游客都不好意思白吃,刚好祠堂的供桌前有一个香火箱,人们往里塞点钱,一般都是让菩萨占点便宜,没人敢占菩萨便宜,除非是道观里的自己人。
祠堂里有十几条长凳,一张供桌,一个神龛,供桌旁边有两把椅子。其中一把椅子上坐着一位老道姑。这位老道的嘴里只剩下一颗孤零零的、长长的牙齿,长到令人难以置信。
老道姑说,她每天从早到晚坐在这里,为道观看守老君岩和这座祠堂。她姓张,是九日山村人。她说,她每年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下山一两次。今年她79岁,出家也已60多年。近20年来,她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她说,为了修习禅定,她宁愿一个人生活。
祠堂旁边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间小土坯房子,茅草苫的屋顶,那就是她的家。那是几十年前另一位隐修者盖的。
当问及其他隐修者的时候,她说,10年前这一带确曾有过隐士,但是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死了,现在的道士不流行当隐士了。
有了这次旅游,巴特勒他们自然也想到刺桐城的西街玩一玩,据说那里很好玩。刺桐城是安华市的老市区,有四个城门,老城不大,但城区很有打卡地,尤其是西街,那里有少林寺,钟楼,牌坊等等。当然还有各种小吃。这也是很吸引人的。
第一个视觉冲击是老房子,这里都是红砖古厝,再加上牌坊、低矮的古厝、老旧的店面,感觉很有年代感,忍不住让人发出“够老”的感叹。
从南俊巷拐进东街,乳白色的、四方形钟楼像注射器那样给交叉路口打了针,不远处的古铜色的双塔也在这里进入视野,还有嘈杂的声音,制造混乱的人力三轮车,街边像长长的晾衣线的电线,街景似乎不雅观,但一句“够老”就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也最让人想再看看那些传统民俗,还有南民的古早味。碗糕、润饼、上元丸、煎包、麻薯等等的小摊前,总有一堆人围着,有的人在品尝味道,有的人在讨价还价,有的人与老板聊聊......
“是不是太拥挤呢?”黑妹担心地说。
“没事,这样反而没事。”白桃花说,“走,继续看看,这里挺有趣的。”
被陌生人撞到,几个做小买卖的小贩凑过问要不要来一点,路边还有画像的人,他身边的围观者发表这样的评论:“这小伙子画得不错。”
这句话让刘国川想到了蛋蛋。于是他忍不住伸出脖子看看,不咋地,跟蛋蛋没得比。蛋蛋也曾经这样谋生过,在淡水老街,也曾在西门町那儿。
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开元寺,那才是刺桐城的稀世珍宝。老军医让他的助手帮忙介绍,比如:黄氏家族捐地建设寺庙的传奇;大雄宝殿为何悬挂\"桑莲法界\"四个大字;两座巍峨伟岸的古塔的传奇。
在东西塔,他们参观得最久,那些浮雕,那仿木头的屋屋檐,刘国川感叹说:“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