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长春和海叁城两地是呆怕了。
“咱们五后就能回来,我已经去了一年多,我们再去住三年多就可以回家。”
“家中不是有斌在吗,娃儿平时吃住在学堂,又不用我们操心,放假的时候,住到有斌家去。”
“我和有斌说好了,每年给他十二贯钱,在我们照顾娃儿。”
“这么多钱?”刘氏又小气了,顿时尖叫起来,不是说假期比较少吗,一年给这么多?
“你这什么混话,家中的田不要有斌帮忙照看吗?这点钱不多,咱现在是副都头,副都头知道不?”郑有财傲然道。
这点钱对郑有财来真不多,特别是他们海叁城的,比其他地方的武官饷银都高。
而且家中五十多亩田,都得靠郑有斌来照顾,虽然郑有斌只要雇佣些人帮忙,但也会很忙。
一般来说,像他们这种常年在外的武官,家中劳力没有的,可以雇佣邻居帮忙,然后分成。
比如一亩田田产两石,邻帮忙后可以得一石。
各地分成不同,蔡州这边最少一半起。
没办法,你家中没劳力,需要别人帮忙这是必须的。
郑有斌还得帮他们养牛,他们家耕田用的牛又不能带走,所以这一年十二贯真的不高。
刘氏被说服了,唯一就是怕想念娃儿,毕竟娃儿才九岁,就要和父母分开几年。
但古代孩子都比较独立点,这九岁的娃估计得相当于后世十三四岁以上,反正有郑有斌照顾,还可以住在学校,肯定不差。
郑有财最后道:“你要想娃,到了海叁城再给俺生一个,特娘的,现在家中人口多有优惠你不知道?”
朝廷鼓励生育,郑有财就想生个七八个。
“呸”刘氏红着脸呸道,心中也是跃跃欲试。
郑有财这时哈哈大笑,赶紧抱起婆娘往里屋走。
当天郑有财和儿子婆娘都说好了,但第二天他又改变主意了。
次日郑有财带着儿子,李亮则陪着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两兄弟去了当地街道衙门。
蔡州府城内据说被分了十几个街道,街道有街长,归属州衙门管,街长副街长都是吏,基本是退役的军士中选出来的。(当目前都是受了轻伤回来的)
李亮和郑有财将来的梦想,也是退役后回来当年吏。
两人刚到街道,就看到一个熟人,正是他们这街道的街长李长福,还算是李亮邻居。
李长福和他们当年一起参与了围剿拖雷的大战,后同样参入宋军,之后被调到其他处,前年参与了征西夏的战役,腿上受伤回来,当了街上。
几人也多年没见,双方赶紧搂了下。
李长福腿脚不利,走路一拐一拐,但气势不弱,毕竟现在算是当官的主要吏员。
“这边现在有街道了?”李亮笑问道:“咱海叁城还没有。”
“朝廷设宁夏制置司时弄的,先在西夏那边实行,然后推广到中原。”李长福道:“”
“在我们州府级的城内,每十户一组,每百户一小保,每五百户一大保,每一千户为一街道,五千户以上为镇,万户以上为县。”
“蔡州现在还有镇呢。”
“原来如此。”李亮眼睛一亮道:“那岂不是有镇长?”
“有啊,李亮你这官职,将来要中退役,至少是个镇长。”
“要是你识字够多,通过考核,还能干县令。”
“老子能干县令?”李亮一脸不可思议。
李长福道:“当然可以,只要识字够多,能通过考核,隔壁上蔡县(蔡州属县),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