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自己绝对怀疑霍三德,那么……
“陈先生所言之词不无道理,但越是合理,是不是也正能说明此事绝非意外呢?我们多次讯问霍三德,他却总是吞吞吐吐,如若他无辜,为何不敢说真话?霍三德向来不与人交谈,入狱这么多天,据狱卒回忆,他从来都是自己躲在角落睡觉,对谁都是不理不睬,为何就在出事的前夜,他们彻夜畅谈了?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就是霍三德所害,但他是凶手的可能性最大。”
陈舒珩也势必要再理论理论,“怀明公子说得陈某完全赞同,但想指教的是,单论这空中阁楼的猜测,由此便一锤定音,定了那霍三德的罪,此事怕也难以服众。”
他知道北漠刚刚经历了闹民事端,这次肯定也会催生出其他,北漠不得不谨慎处理。
怀明把语调降了下来,企图区别于陈舒珩那咄咄逼人的声势,亲冷地一字一句传入他的耳朵,“不说实话,最具有作案条件,单是这两点,就足够定罪了,北漠执法素来讲究的是公正公平公开,不会因为其他的言论,便可肆意行事,你说是不是拉善丽王。”
面对拉善丽王又是另一番更为缓和的语调。
“北漠律法确是如此,单是包庇犯人或者故意隐瞒,都将处于北漠军法,但此案确实是疑点颇多,无论怎样,关键之处还在于霍三德。”
拉善丽王早就看出来两人互不妥协,就想争一口气,自己又批判什么,便只能采取折中的方式。
“你们二位都有过人的才智,不分上下,如果能携手查案,那想必很快就能水落石出。”
同时望向怀明,表面是劝他宽厚待人,实则是责怪陈舒珩太过咄咄逼人,“陈先生作为远方来客,自是要以礼相待,切莫为一言之词伤了和气。”
拉善丽王向来护短,更别说帮的是谁,况且陈舒珩虽是汉帝所派,却来历不明,叫他不得不提防。
陈舒珩确实汉帝选贤之一,他是南方人,世代为农,因为不甘堕落,奋发图强,从小便发誓做个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奈何国家选贤用人等事宜停滞了几年,到汉帝上任之时才慢慢改变国家贤才储备不足,且有知识分子分帮别派的现状。
汉帝选人向来不注重出身,只要有才能,便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汉的开国大将军任勇,便是屠户出身,如今的国子监祭酒穆子洁,之前便是一个破落地方的教书先生。
而陈舒珩算是一个农户,但熟读诗书,出口便是四书五经,即使这样也从不满足,为此自己用农活之余的时间撰写了一篇《论民生》,里面不仅记录了各大名家的诗句,也记录了自己所见所闻以及对大大小小民生问题的思考。
可谓百年难得一见的少年英雄,就算是李筑也不愿意错过这样的人才。
来雨涟城不到半月便上书了新朝成立该做的几大事项,其中就涉及了三农问题和大赦天下。
而现如今流民回乡,便是由陈舒珩提出。
虽然拉善丽王和怀明对陈舒珩并不熟悉,但在雨涟城乃是人人知晓的诸葛谋士,对标的便是权谋世家的公孙府。皇帝对他的培养更是前所未有,为此特地派遣他到北漠来,一方面是为了监察北漠事宜,另一方面则是让他向公孙府学习最前沿的权谋方式。
得知陈舒珩的真实身份后,拉善丽王和怀明不得不敬佩了起来,此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合力找出真凶。
这时候三个人都焦头烂额,他们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也无从下手。
怀明抚额,头疾又来了。
陈舒珩正巧看到了他手里的锁,双指指向,“公子手上的锁,难道是牢房的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