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得碰撞出更鲜活的东西,照本宣科的话演员会僵死,思维也会固化。
陆远的表现和他的理念恰好吻合。
林永建道:“我刚才的反应但凡慢半拍,铁定接不住。”
“我看你接的很快啊,我这次实在是福至心灵了。”陆远露出一个抱歉的笑。
“你每回都这么说。”
真实,是表演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同演者互相较劲最让人兴奋的点。
你永远猜不出对手会怎么演,而对方也不知道你会怎么接。
拼的就是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对剧本的理解程度。
“哟,聊着呢,昨天的那个剧情我回去仔细想了想,孙大埔分析弹道轨迹的方式存在问题。”编剧黄珂挥着手中剧本。
《黎明之前》是他头一次独立完成剧本。
他是一个专业技术迷,对武器特别了解,包括配制毒药,侦缉手段,心理画像,这些都是他平常喜欢研究的。
因而《黎明》之中掺杂着许多类似美剧的逼供环节。
拍摄途中,他也常到现场来,会看道具,然后说这个枪不对,那个摩斯密码设计有问题。
正是这种专业让《黎明》相比《潜伏》更具质感。
只是黄珂的“专业”经常把演员都绕进去,别看演员台词说得挺溜,演的也挺像,但其实说的专业术语自己没整明白。
有时连道具师也没明白,以至于不知如何布置道具。
几人正聊着,吴朗喝了假酒般,双眼泛红,攥着手机火急火燎的跑了过来。
“老大,收盘啦。”
“28家创业板公司,华谊涨幅第一。”
“大涨!”
ps:看到有书友说评论没了,再解释一遍哈,下班回来时间比较紧,写的匆忙,有些用词不妥当,发出去会修改,改了评论就会被夹住,嗯,意思是的问题,(ノ‥)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