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个习惯,所以很多大臣经常呆在自己的官宅之中,生怕那一日帝王来了自己没能接驾,反而让皇上查出来自己其他的私宅。
今天禹帝去了礼部尚书的府邸,倒还真是第一次去,有了诸多感慨。
可是无论礼部尚书府带来多少故事,现在总是要把朝廷大事先解决了。
禹朗洵看到父皇看奏折,便立在旁边陪
着。
禹翊恒倒是很少在父皇看奏折的时候,在旁边陪侍,其实今日他本来也不会陪着父皇一起去礼部尚书。
只是恰巧今日禹翊恒进宫面圣请安时,在宫殿大门见到准备和父皇一起出行的禹朗洵,是禹朗洵在与皇兄交谈时让他一起同行。
禹翊恒见父皇不肯带太多的侍卫,所以便就趁人偷偷把消息告知于韩王。
禹帝的儿子除了禹翊恒这个太子在都城之外,也就这样禹朗洵留在身边,其他的皇子王爷都在封地镇守,无召不得回都。
禹朗洵留在都城的理由是“身体累弱,不便远行”,当然,这个理由,不过就是禹帝对外的解释罢了,他的身体可向来没有差过。
禹帝不仅留禹朗洵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在处理政事上更是手把手的亲自教他。
禹朗洵虽然说看起来风流不羁,不过禹帝的悉心指教之下,面对一些政事处理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独有自己的见解。
禹朗洵得帝王喜爱,这是真的,但禹翊恒的太子之位,现在看起来,也十分稳固。
禹翊恒有功于大渊,因为他曾去明周国这个战争强国为质,七岁离国、十九离开明周,路上流离一年多方至都
城。
太子禹翊恒保两国无战十余年,他一归国便得不少老臣的拥戴,尤其是那些受过战争之苦的臣子们。
禹帝随便拿起来一个奏折,看了里面的问题,是地方水灾,询问二子应该如何处置,并让太子先言。
在有外臣的时候,尤其是老臣面前,禹帝对禹翊恒总是格外的关心;即使没有这些外臣在,他对这个对大渊有功的太子也是十分关怀。
想了一下,禹翊恒说:“自然是应该派遣官员前往赈灾。”
“仅此而已?”禹帝反问。
“若是有官员,从天灾中繁衍出人祸,自当严惩贷。”
点点头,禹帝说:“惩治不才官员、振济受灾百姓,有理。昶王有什么想法吗?”
禹朗洵说:“从官员的奏折之中看清楚灾情的大小,由户部进行推测,推测相应的粮食。同时由吏部甄选出合适的人选,派遣官员先行前往灾地安抚灾民、核对灾情。父皇还需要在此时下召,让附近的官员对灾地进行资助,暂解燃眉之急。”
禹帝嘴角的笑意明显,示意禹朗洵继续说。
看着自己这个平常游手好闲不如自己努力的弟弟,禹翊恒再一次明白了,他真的比自己有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