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0的份额都归中国所有。
同时,从1916年开始,国内的丝绸消费也在国家的倡导和经济的增长下迅速攀升,虽不及美国人手1件的程度,但也能做到每家每户都有那么1两套了。
而相比于轻工业的繁荣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工业支柱产业和汽车、电力等新兴重工业产业则受限于城市化的发展,依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仍在追赶的道路上,但从总量上来说,中国的重工业总产值已经是世界第2了。
在这其中,比如石油行业就属于天追着喂饭吃,美国的产能太恐怖了,仅本土产能而言,是中国的1百倍,俄国的十倍。
其中差距较大,但仍能接受的,就比如钢铁、铝材、酸、发电等,两国之间虽有着35倍的差距,但并没有真正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两国之间真正的差距是汽车、航空、机床等高科技行业,这其中确实是有着技术和产能鸿沟的,就以中国最短缺的机床行业来说,中国年产机床3万5千部,多以小型机床为主,性能相对落后,造价也更为高昂,每年都需要从德国和美国进口先进机床设备1至两万部。
而这1类工业的发展突破也是作为困难的,因此中枢非常重视德国方向,并试图从德国获得1些新技术,而这条路走起来倒也还算是顺畅,与德国的合作几乎可称双赢,只不过或许是德国人赢得更多1点,毕竟德国的国情在那里。
工业的发展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虽然在这个时代,走量要比走质更为重要,但放长远来说,这段时间也是最容易弥补先天不足的时候,因此稍微多花些力气,吃点眼前的亏倒也无妨。
不过,虽然在中国本身看来,这“量”有些不够,但对于其他1些国家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威胁了。
如今将“心有余,而力不足”几乎挂在脸上的带英帝国就正是这其中的最重要的1员,而海对面的美国也是十分纠结的1位。
随着1926年的环球航行结束之后,英国面对中国便再也无法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了,虽然英国表现上较原时空并没有太过激的变化,但稍微1看便知,皇家海军面对日本德国那是从容不迫,海军发展计划1步1个脚印,按部就班的进行。
面对中国,皇家海军并不能保持原有的理智了,无论是战列舰的改造,还是巡洋舰的新造,都被英国早早的提上了程序。
但英国的财政并不能支持其安全需求,因此合纵连横,利用国际规则办事也就成为了限制中国的主要方面。
1926年,中国签署《伦敦和平条约》,加入国际联盟,在这其中,便约定了限制6军规模,即中国约定将1线作战部队限制在90万人以内。
不过,这1项内容虽然是对中国的限制,但并不算什么坏事,其1,中枢本就有控制和平时期6军规模的意思,90万实际上仍在中枢的心理预期内,其2,中国也与英法两国有对等约定,即英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白人军人总数不得超过15万,法国在印度支那的6军必须限制在3万人以下。
当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便是战争本身的问题,针对东南亚或许速胜论还有生存空间,而到了印度这种烂地,速胜论直接可以原地转生了。
除了6军,英国人还动了新海军条约的心思,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的新战列舰。
就新加坡战略而言,针对中国最大的威慑便是胡德号,在海战中,冒险与保守并存,1艘胡德号的威慑能力是胡德号本身的战斗力的几倍。
但中国的新战列舰虽未开工,但已经对英国产生威慑了,中国明确表示要建造1艘装载16英寸舰炮的30节战列舰。
不同于日本那种秘密决战兵器思想,中国在条约时代的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