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哥哥不用学。”
张洋不解,追问道:“为什么哥哥不用学,而我却要学?”
妈妈的回答简单而直接:“因为哥哥是男孩子,而你是女孩子,在我们这里,家务活通常是女孩子来承担的。”
那一刻,她的心里充满了不忿,满脑子叫嚣着“凭什么,凭什么”。年仅八岁的张洋,面对大人的决定无力抗争,只能默默跟随其后,开始学习那本该由成年人承担的任务——煮饭。
不久之后,煮饭的重担便落在了张洋的肩上。那时的厨房,还保留着传统的柴火灶,电饭煲这个现代产物尚未踏入我们家门。
每一次煮饭,都是一场繁琐的仪式:先要点燃柴火,耐心等待锅中的水沸腾,随后是淘米、下锅。
然而,初学者的她总是难以掌握火候,煮出的饭常常半生不熟,不得不捞起,在沥水的筲箕里静置,待米汤滤去大半,再小心翼翼地移至容器中继续蒸煮。
这个过程对张洋来说,既陌生又艰难,稚嫩的双手常被蒸汽和热锅烫得通红,煮出的饭也时常不尽如人意,时而过软黏糊,时而坚硬难咽。
每当这时,父亲品尝到不合口味的饭菜,便会骂她是“笨蛋”,那些话语如同针尖,刺痛着张洋幼小的心灵。
但即便如此,张洋也没有放弃的资格,因为她知道,这是她长大的必经之路。
那时的张洋,对父母的要求几乎不敢言“不”。回忆起过往,每当尝试拒绝,迎接她的总是严厉的责备。
甚至是身体上的惩罚,如同家常便饭般让人畏惧。即便内心有所抗拒,比如母亲唤她去割猪草。
她若稍有犹豫或拒绝,紧随其后的便是责骂声。而那之后,张洋依然得默默拿起镰刀,完成那既定的任务。
久而久之,张洋学会了在那个年纪里,顺从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她学会了逆来顺受,将个人意愿深埋心底。
在六岁以前,我记得爸妈对我和哥哥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对待。直到六岁半的时候,妹妹出生了,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小女儿的身上。
张洋身上穿的衣服,实际上是脏兮兮的,每天头发也是乱糟糟的,以前的双马尾离她远去。
终于,被忽视的张洋觉得头痒难耐,还有小虫子在头发上爬,头发上还有白色的小颗粒。
忍不住去找妈妈,才知道那个小虫子叫虱子。妈妈又骂张洋了,她骂她女孩子家家不爱干净。
刚开始的几天,妈妈的注意力终于在张洋身上了,给她洗头,换干净的衣服。
她觉得给她抓虱子太麻烦了,还有那么的虫卵在身上,直接拿了一把大剪刀,剪掉了张洋的头发。
把她的头发剪得凹凸不平,看上去麻麻赖赖,坑坑洼洼,丑死了。她看了,更不喜欢她了,还说了一句“好丑,好难看啊”。
又花了三块钱,剃了一个小男孩的发型那时的张洋更自卑了。
由于被嘲笑,张洋不再把洗头的希望放到妈妈身上,她开始学着用洗头发,扎头发,洗衣服。
以为他们会对她一样对她的妹妹,结果并没有。于是张洋分析了都不待见她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她,夫妻感情出现了裂痕。
第二个原因是她辜负了他们的期待,从出生开始,我的性别。
第三,她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作为中间那个确实很容易被忽略。
第四,父母要面子的时候,哥哥每次名列前茅。
他们都觉得张洋不争气,都上小学三年级了,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都觉得她蠢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