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茂林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当即便再没了顾忌,直接咬牙将自己回忆起的那话复述了出来。
“他说,当今圣上名不正言不顺,不配坐在那把龙椅上,他追随的主子才是……”
秦淮:“才是什么?”
薛茂林抹了一把汗,“他就只说了这些,后面他就昏死了过去,没有再开口了,任凭我怎么问他,他就只是呼呼大睡。”
秦淮的眉头蹙起,面上露出一抹若有所思来。
结合王鸿煊这话的前后语境推断,对方要说的难道是,熙元帝名不正言不顺,而他追随的主子,才是名正言顺?才配坐在那把龙椅上?
这般推断,才是真正的逻辑连贯,语意合理。
但究竟谁敢说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熙元帝的身份的确有瑕,他明面上,乃是前太子之子,但实际上,他却是太子妃与当时的七皇子偷情所生。
彼时,大元朝的内政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风波与动荡,众皇子都死绝了,就只剩下了秦淮的父亲秦彧一人,但彼时的秦彧却是双腿有疾,且身有剧毒。
一国之君,岂能身有残疾?
他登基也不过是赶鸭子上架,无奈之举。
而后,林檀香拼死生下秦淮,襁褓中的他在娘胎
里便中了毒,若不及时解毒,他们母子都要丧命。
彼时他们一家三口,可谓是残的残,病的病,弱的弱,随时都可能一家三口到地下团聚。
为了救下妻儿性命,秦彧这才决定带妻儿外出求医。
是以,他这才禅让出了皇位。
但彼时秦家皇室已然一片凋零,便是宗亲之中,也找不到一个适龄之人来继承皇位,这天下反而成为了一个脱不了手的烫手山芋。
最后无奈,秦彧这才将目光落在了彼时还只有三岁大小的熙元帝身上。
他不顾众臣的反对,将皇位传给了熙元帝,并将霍临尘封为摄政王,全力辅佐和培养幼帝。
而今,当初的幼帝已经长成,变成了一个心性成熟,手段了得,颇具治国之才的明君,有关他的出身,便也成为了众臣讳莫如深,闭口不敢再提的忌讳。
若薛茂林没有记错,王鸿煊不仅知道熙元帝身份上的密辛,其拥立之人还与皇室有关?
对方认定自己比熙元帝的身份更加名正言顺,难道,对方是当初那场宫闱大乱之中侥幸逃脱的幸存者?
这么多年,对方一直在暗中蛰伏,休养生息,就是为了在积蓄够了实力之后公开造反?
秦淮的脑子里生出这番猜
测,并且对此有了一个尚算完整的推断。
这个推理,算是最合情合理,也最能说得过去的。
但是,这也只是他的推理。
薛茂林听到的只是前半截话,那后半截是他自己推断出来的,究竟是否是真的,还尚未可知。
若自己从这里就推断错了,那之后的推断也就都站不住脚了。
但不管是不是,这都是一条思路,是一条此前从未想过的思路。
原本他们对于那幕后之人半点头绪都没有,现在,总算是勾画出了一点模模糊糊的轮廓来。
调查推断的过程本就是艰难的,对方不可能会主动把线索摆出来,一切就只能靠他去一点点慢慢推演。
所以,哪怕只有一点点线索,哪怕这点线索不一定沾边,也不能心存侥幸,直接将之忽略。
因为,你心存侥幸忽略掉的那条线索,很可能便是最接近真相的一条线索。
秦淮心中心念百转,心中将这条线索做了个大大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