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等到了晋阳后行事,终归免不了四个字。”
李治直起身子,在颠簸摇晃的马车里行了一礼,诚恳地道:“还请李兄教我,是哪四个字?”
李素一字一字地道:“恩与威,抚与剿!”
“恩威抚剿?”
李治喃喃重复,然而毕竟年岁尚幼,这四个字反复咀嚼多次,仍不得其解。
只好无助地继续望向李素,一脸的颓丧气馁。
李素没有具体解释,有些事光靠嘴说是没用的,实际施行之后比解释一万句更管用。
于是李素转开了话
题,道:“殿下,我想问一句不该问的事……”
“你尽管问,我知无不言。”
“不知殿下出京时,陛下可有授你调动兵马之权?”
李素盯着他的眼睛缓缓问道。
听到这话,李治犹豫了一下:“父皇确实授了我调动兵马之权,言称可调动晋阳左近三州兵马。”
“只不过父皇说了,凡兵马调动,首须呈报长安!”
“其次要与你商议,不可一意孤行,否则必生大祸……”
兵马调动之权非同小可,而且非常敏感。
强盛如大唐者,自信心爆棚如李世民者,也不会轻易将兵权交给别人。
哪怕是程知节,李绩,牛进达这些跟随李世民打江山的老将,李世民也不大放心。
所以拱卫大唐长安京畿防卫的右武卫,左武卫等十六卫屯营,也没有常设大将军一职。
程知节这些老将都当过某卫大将军,但这个大将军其实是虚衔。
挂个名号而已。
而且是轮流担任,并无固定常设!
他们本人并没有直接的调兵权,若欲调动兵马,必须有李世民临时赐发下来的虎符和三省文书才有效。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过程无疑是不光彩的。
当然,除了手下如云如雨般的谋士和武将外,也跟当时秦王府兵权甚大,掌管当时皇
城禁军有关。
所以当年便轻松之极地制造了玄武门之变。
自己成了自己的反面教材,李世民占了大便宜,登基以后自然不会再让别人去占这个便宜,会要命的。
于是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改革长安京畿军制,各卫大将军不再常设,转以诸将轮流担任,而且那些大将军并无调兵权,必须由皇帝同意才可调兵。
李治和李素奉旨出京,除了对付世家之外,也有平息晋阳之乱的意思。
这件事也非常重要,关乎大唐社稷根本!
这一次李世民很大方地放出了兵权,当然,放出兵权也是有保留的,只把它交给时年不到十岁的李治。
出蒲州,队伍继续前行,一路向北蜿蜒而去。
前面再走数百里,便已入了晋境。
当初高祖皇帝起兵反隋的龙兴之地,下一站便是晋州!
越往前走,路上的行人越多。
可惜的是,放眼望去,基本都是成群结队的难民,搀扶着一家老小,拖拽着笨重的行李家什。
李素一行人的队伍在这庞大的逃难人流中逆行,迎着难民们复杂的目光,义无返顾地朝北走去。
每走一段路,虽然还未入晋,可是看这些难民的神情便知。
晋地的雪灾恐怕不是小灾小难,而是真正断绝农户生计的大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