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是无可奈何的,李素从心底里反对东征,这根本是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
摆在大唐王师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并非大军的后勤粮草,而是对高句丽这个国家的预判。
这个看似贫瘠的小国,并非大唐君臣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征服。
隋朝三次东征高句丽,都被打得灰头土脸铩羽而归,阵亡数十万将士。
直到今日,那些阵亡将士的头颅堆垒起来的京观,仍在辽东的黑土上承受着风吹日晒,默默述说着数十年前的那段屈辱战败!
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因为世人总是不吸取教训。
时间是最美妙的孟婆汤,无论多么惨痛多么血淋淋的教训。
随着漫长的时间悄然逝去,伤疤渐渐愈合,疼痛渐渐消失,久违的自信和自负渐渐抬头。
于是又是满腔的不可一世,又是一番能把全世界踩在脚下的雄心壮志!
李素总是习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正因为超然的心态,他往往比别人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满朝君臣心中悄然萌生的急功近利!
翌日傍晚,公府别院。
刘三娘埋在李素的怀里,哭成了泪人儿,李素心里很难受。
这些年与
家人离别的次数不多,可每次离别后都像一脚踩进了鬼门关!
仿佛中了某种恶毒的诅咒一般,总会经历一番生死才能安然回家……
他知道陈婉儿和刘三娘都怕了,怕的不是离别,而是离别后李素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生死危难。
“别哭了,再哭下去眼睛都肿了。”
“要是你院里的丫鬟看见了,的还以为我临行前把你揍了一顿呢……”李素柔声安慰道。
刘三娘气得在他腰间的软肉上狠狠一掐,怒道,“临走都没一句正经话,你与夫人道别时也这么不正经么?”
李素白眼一翻,“夫人大着肚子呢,想不正经也不行啊……”
刘三娘眨了眨眼,然后秒懂,俏脸飞快染上一层红晕。
扭头再看看窗外的天色,已是掌灯时分,即将入夜了。
“昨日清早便得了宫里的消息,也知道陛下钦点你随军出征。”
刘三娘哽咽道,“朝中那么多文臣武将,都是国之柱石。”
“可陛下为何偏偏让你这个还不满二十岁的弱冠上战场?恨死我了!”
闻言,李素叹道,“三娘,陛下对这次东征尤其看重。”
“可以说,此战在他心目中比平灭东突厥和薛延陀更重要!”
“所以他要不惜一切代价,这
个代价不仅是国中兵力和粮草,更重要的是人才。”
“任何有丝毫可能提高此战胜率的人才,他都必须带在身边!”
“他的有生之年,上天只给了他仅有的这一次东征机会,他必须珍惜。”
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李素傲然笑道,“而我,不谦虚的说。”
“对大唐而言,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陛下不把我带在身边,对高句丽一战的胜率少说将会降低两成……”
刘三娘泪眼狠狠地瞪着他,“这些不要脸的话在我面前说说就好,反正我也不会笑你。”
“在朝堂里面就要小心了,谨言慎行……”
闻言,李素叹了一口气。
每次我说实话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我不要脸。
我要不要揍她一顿振振夫纲?”
刘三娘吸了吸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