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5章 银币(1 / 2)

实际上,所有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误会了李治。

在七世纪以前的扶桑,几乎可以说仍然处在十分蒙昧的时代,而且还有着十分狂妄的心态。

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曾经,倭皇就以“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发国书给隋炀帝。

若不是当时隋炀帝忙着征讨高句丽,恐怕大隋的水师就要远征扶桑,给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了。

这个时代,因为李治的出现,扶桑也变成了大唐的一部分。

也就用不着三江口,刘仁轨教这些倭奴做人,然后开启长达数百年的遣唐使、遣宋使,以及数百年孜孜不倦的度种了。

正是有了这数百年,持续不断的从华夏汲取文明的养分,这个蛮荒之地的野民,才真正接触到什么是文明。

可以说,扶桑本身的科技水平极端低下。

此时的扶桑,已经发现多出矿山,但他们的开采和提炼技术,简直是惨不忍睹,生产效率更是低下的令人发指。

石见银山的开采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可考。

但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时候扶桑人只能拾取那些含银量高的露天矿石,用最原始的火炼法来提炼其中的银。

而此时的大唐,已经掌握了灰吹法,使

用煤炭,可以轻易达到一千度以上的高温。

银的熔点,约为960c。

这一批被李治征调的匠人,其中就有一部分是掌握了灰吹法的银匠。

有这些人在,石见银山的开采很快就步入了正途。

只能说,石见银山不愧是名闻世界的大矿、富矿,这批工匠在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依然达到了日产白银三百多两!

而这,还仅仅是开始。

随着开采速度的提升,以及各项基础建设的完成,这里的银产量也随之逐步提高。

曾经的历史上,石见银山的年产量最高达到过百万两。

李治的要求并不高,最开始的这几年银产量能达到十万两就够了,后续产量继续提升就是了。

不要觉得这个产量低,这样一笔意外之财,也让李治的一些计划,得以提前实行。

在河北磁州的钢铁基地运营多年,如今将作监也已经掌握了更多更实用的钢铁冶炼方法。

其中,就包括具有超强韧性与抗弯强度的锻压碳钢。

虽然这项技术并没有完全掌握,产量并不高,但是造一台水利锻压机的材料还是足够的。

石见银山生产的白银并没有送到洛阳来,而是交由影卫转运,存在某个隐秘的地方。

不过,以如今李

治的财力,想要拿出一笔银子还是轻而易举的。

唯一的问题,反倒是这台理论上已经算得上是成功了的水利锻压铸币机,该放在什么地方。

首先,必须是一个水利充沛,而且便于利用的地方。

其次,这个地方既不能太偏僻,也要附和便于防守和保密的特点。

经过反复的调查与再三权衡,李治最终将未来的大唐皇家铸币局设在了长安城外的一处皇庄当中。

随着圣驾长期居于洛阳,长安虽然依然是大唐帝国的都城,不过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的下降了不少。

与之相对的,就是长安周边的低价也在缓慢的下降。

大唐皇室本就在长安拥有大量的土地,李治还暗中派人,在不断的收购土地。

而这一处皇庄,就处于渭水河畔。

因为铸币局的重要性,李治这一次依然是在神策军的护卫下秘密出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