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了。”
钟粟一番慷慨陈词,说得钱翰林一时脸色发白。
让他没想到的是,钟粟居然坦白了,还说自己就是有私心,但这份私心却是为了大宋。
简直毫无破绽,根本就想不到辩驳的理由。
向太后、赵佶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青史留名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公然说了。
放眼满朝文武,也只有钟粟好意思这么说,
其他人还真没有这个魄力。
“我看要不这样吧,就让钟粟负责推广陶土火炉,既然钱翰林有所怀疑,那还不如干脆做了钟粟的副手,时时监察也是好的。”
章惇冷冷地说道,语气中带着嘲讽。
“好了,此事本来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怎么就扯到私利上了?
朕同意钟侯的想法,就让他负责这件事情吧?母后觉得如此处理可好?”
赵佶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好歹要为钟粟出头一次。
堂堂一国之君,即便向太后有自己的势力,但总不至于时刻仰人鼻息。
赵佶一言已出,其他大臣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不过有趣的是,不少大臣有意无意地看着向太后。
他们明白,朝议的结果马上就要定下,如果这种时候还能反对有效的话,那一般人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反对钟粟的大臣也算识时务,居然死死盯着向太后那里,她的决断要为这件事情一锤定音。
“哀家也觉得,钟侯的想法不错,倒是可以试试。
对了,钟侯为国分忧,总不至于分毫不得吧,工部拟个条程上来,此事就这样吧。”
令钟粟不解的事情是,向太后信任支持了自己,但目测未必会有什么附加条件。
“太后、官家
,下臣觉得,此事其实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只不过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已。”
钟某的看法不代表各有异心的朝臣,所以不见得人人支持他,能够取得太后和赵佶的支持,已经很不错了。
他又接着说道:“依臣的见识眼光来看,等到卖出去十万百万的,大宋也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收益。”
钟粟还真没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这些人才算明白。
向太后和赵佶稍稍一惊,十万百万?是啊,大宋子民如此之多,至少北方都可以这么做。
放眼大宋人民,身在底层的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冬天取暖这种事情,谁都不能免俗。
这显然是一件好事情,只要将火炉销售到大宋的各个角落,那这还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赚钱的事情不是没想过,现在大宋的国库已经有些空虚了,还真不能掉以轻心的。
“不,此事就交于钟侯去办。”
向太后果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朕看要不这样,就在工部下设一专属机构,名字就叫炉炭监,炉炭监郎官暂时由钟侯担任,大家可是有什么异议?”
赵佶再次出口,向太后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议论吩咐中,一个新的机构——炉炭监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