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种粮的地方种粮,能种草的地方种草,到时候马场有了,草料有了,粮食同样有了。
然后将雁门几处重要关隘
一堵,大宋就是铜墙铁壁一般。
至于扩张,钟粟更多地瞄上了西边。
北边是不错,但过于往北的话,气候环境明显太差了,甚至不适宜人类生存。
当然如果有一天,大宋真正到了强盛得憋得慌的时候,再考虑秒天秒地秒空气的事情也不算晚。
“老苏,老当益壮啊!”
看到苏东坡身前案几上摆满了一沓学生的名册,钟粟想起了自己在后世开学时学生报名的情景。
苏东坡在汴京大学的消息从《汴京头条》发布后,一下子引起了汴京人的议论。
除了愿意来汴京大学学习的学生之外,更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
虽然苏东坡离开汴京的时候的确有点儿长了,但越是这样,苏东坡的诗文在汴京传播得更加广泛。
失去的东西往往才是最美好的,苏东坡在的时候,很多人将他当做保守派的人各种仇视。
可当他离开后,很多人都开始感念他的功绩。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其实那些在苏东坡背后捅刀子的家伙,内心对苏东坡的诗句同样非常佩服,只是口头上并不承认。
“还不是你小子逼的,不过也好
,令老夫没想到的是,离京多年,还有不少人记得老夫。
每天都有不少故友探望,实在有些烦不胜烦。
现在躲在汴京大学,收收学生,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苏东坡对目前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远离朝堂的是是非非,过着简单而又舒适的生活。
钟粟对苏东坡准备了非常舒适的房间,能让这位才情满腹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为自己做事,实在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钟粟甚至推测,赵佶做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有目的的。
大宋朝廷一直以来就是个大染缸,就算是清清白白的太学生,从踏入自己岗位的那一刻起,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得考虑站队的问题。
久而久之,相对单纯的太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各种鬼蜮伎俩。
一旦学不会,或者不够炉火纯青,下场或许会很惨。
唯一能够利于不败之地,或者说能够得到庇护的,自然是大世家子弟。
他们一出生就带着光环,在长大、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有无数的人生导师在为他们服务。
他们中只要稍稍还行的,自然会被送进太学,然后就是镀金。
这就是大宋世家子弟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