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是眼界还是能力,时常处于锻炼的状态,自然不是那些过惯了书斋生活的文弱书生可比的。
这样衡量下来,汴京大学的学生优势显然大了很多。
这些训练的方式,钟粟就算告诉了其他书院,他们也做不到。
当然,汴京大学也有自己的弱势和短板,那就是积淀不够,如果要玩纯学术,显然是比不过的,这也是短时间无法解决的。
能够一炮走红,钟粟早就开始谋划准备,其它书院输得真不冤。
对于汴京大学霸榜,其它书院先是一阵强大的震惊,然后是一番冷静分析,所有的书院都陷入了沉默,一种发自内心的羡慕让他们集体失语,果然,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别说是那些下届要参加科考的举子了,就连不少先生,都产生了投奔汴京大学的意向,但他们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样做是不是不太要脸?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礼部仪鸾司的琼林宴高调开启。
琼林宴一开始并不叫琼林宴,而是承袭了唐朝的叫法“闻喜宴”,只是这场宴会多在长安城内的曲江上举办,所以又叫作“曲江宴”。
不过,值得一提的
是,这时候的“闻喜宴”,多是新科进士们一起凑钱买单,虽然“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喜,但这对于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
到了后唐时期,“闻喜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场饭局的费用,改由国家出钱买单为主,考生们凑钱为辅。
后周时期,皇帝不仅大方的为饭局买单,并且还专门指定宣徽院这个部门为这场饭局保驾护航。
宋朝的“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4年)开始,一直在北宋皇城的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从这个时候开始,“琼林宴”国家经费保障制度基本固定,而且由国家出面组织。
钟粟还是和佩服大宋朝廷的智慧,出资并筹备这么一场庆贺宴会,无非是借助它的影响力,来提高文人们在整个国家的地位。同时,它还相当于在天下人面前为“科举制度”打了一个“硬核”广告,告诉天下读书人,朝廷是如何重视和优待这些科举及第者的。
不过,钟粟也想好了,等到“琼林宴”结束,汴京大学还要举办一场庆功宴,汴京大学同样需要打一个“硬核”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