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或者。
大宋的教书先生也很是高明,他们讲学并没有从丑化西夏统治者开始,只是知识的普及。
这些先生中,其实很有一部分就是钟粟的徒子徒孙,有些虽然不是,但也对汴京大学心向往之。
钟粟也早有打算
,对于这些非汴京大学人士,只要有志于边地教化事业,统统接受一个月的职前培训。
短短一个月,虽然不足以完美洗脑,但有了礼部和国子监的大旗,加上汴京大学的爆表影响力,就算是榆木脑袋,他们也知道去了边地应该做些什么。
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当然是东华门唱名,但毕竟大家都知道,超低的录取率,意味着更多的人即便苦读半生,也未必会有什么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因素,没有人可以改变。
可不管如何,读书人中也总有一部分,对考取功名的态度相对淡然,能考上自然是好事,如果考不上,也不会多么灰心失望,做一些更实际的事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有的选择著书立说,有的选择了老老实实做个幕宾。
但钟粟开发边地的做法,显然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本来踟蹰不前的人还是不少,但看到汴京大学的人都如此踊跃,而且就连今年的新科状元和探花都果断去了,那便意味着绝对是一件好事情。
至于有的是去当官,有些只是当知识的传播者,反倒被大家忽略了。
边地苦寒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有着无数的机会,在汴京之类的大都市呆着,看起来固然光鲜很多,但其实没有多大的前途,倒是屡屡出现某几个读
书人为了一个青楼女子吃醋不已之类的情况,早已没有了读书人的风骨风雅,只有风流下流,这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意思。
如果创一趟边地,说是建功立业或许有些夸张,但显然比现今浑浑噩噩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去了边地另有一样好处,会每人奖励一百亩土地,免租使用五年。
一百亩啊,虽然听说不够肥沃,但土豆之类的作物不挑土地,自己吃不完,还可以卖给大宋军队,也可以和那些蛮夷进行交换。
读书人自己或许不会耕种,但家人可以干啊,至于劳力问题,不够的话完全可以雇佣当地的汉人或者契丹人。
钟粟当初的考虑是,拿下了幽云十六州,大宋人如果愿意去创业,每人奖励耕地二十亩,三年免税。
政策不同自然有不同的原因,西夏的不稳定因素更多一些,在不少大宋人的眼里,这些土地更像是抢来的,所以政策要更加宽大一些。
可幽云十六州在大宋人的眼里,那就是大宋的土地,而且真有一天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大宋人口必定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如果还是每人一百亩,很可能会出现不够分的情况。
大宋这些读书人多半不会想这么远,一看可以为家人带来的福利,还是有很多人做出了决定。
总之一句话,去球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