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既不拉近,也不远离。被晒的面庞红黑的柴可樵昂起头,右手在眉前搭起个小“帐篷”,视线好似跨过山海。目光期待:“武神,又是什么景象?”马车在前,武夫在后。一个读万卷书,一个行万里路。在这个秋天,大虞九道十八府的修士,都被百年一度的佛道争锋,吸引了目光。而在家中犯懒的赵都安莫名打了个喷嚏,揉了揉鼻子,嘀咕道:“谁在念叨我?”…………接下来几日,朝廷上下都在消化王恒倒台的余波。一封封密信,发往大虞各处,其中自然包括付出惨重代价的靖王府。可惜没人知道,那位占据建成道,八王第一的“靖王”,究竟是什么表情。朝堂内,百官战战兢兢,等待女帝的残酷清算。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女帝下令只惩罚确定的叛徒,未做任何牵连。而之后的“大赦”,更是令摇摆的庙堂氛围,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没人知道,这个举措利弊如何。但身为匡扶社驻扎在八方戏楼一员的吴伶,却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他再次与同伴接头时,对方只给出两个字:“蛰伏。”匡扶社与王府密谍接连被痛击,而接下来的佛道斗法,如同一个“停战”的信号,令各方都暂停了动作。哪怕是逆党,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在京城搞什么幺蛾子,同时得罪两大门派的神仙们。唯有一些事件后续的“余韵”在京城这片湖里缓缓荡漾。比如被扒了官袍的“小公爷”,又默默回到了神机营,好似换了一个人。比如军中关于赵都安的抨击声音,渐渐消失,并在枢密院的引导下,逐渐多出了许多敬佩的声浪。比如,某一日,火器局主官陈火神,拿到了赵都安送来的,关于“燧发枪”的设计思路。欣喜若狂,激动的彻夜未眠,据说是抱着那简陋图纸睡的。又比如,金简和公输天元露面次数越来越少,天师府的钟声一天比一天晚。神龙寺亦然。日子一天天过去,京中陌生面孔日渐增多,为数不少,都是来自各地来凑热闹观战的修行者。如此百年一遇的热闹,谁不想看?然而不同于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关于佛道斗法的讨论。赵都安却只想睡觉。“天凉好个秋啊……”这一日清晨,赵都安裹着被子醒来,睡眼惺忪地叹息。(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