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联某个技术实验室,午夜时分。 “延迟2.3秒?”方东河坐在工作台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传输数据,眉头紧紧皱成了一团。 他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得飞快,不时调出几张复杂的图表。 那是欧盟空间站救援过程中,星联中继卫星的通信日志。 “这信号波动......怎么像过年抢票的高峰期?”他低声嘀咕。 屏幕上的数据持续刷新,每一次波动,都刺得他的神经绷得更紧。 没过多久,他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取出一张模拟结果图。 “果然,是中继卫星的问题。” 他站起身,把报告甩在桌子上,随手拧开一瓶矿泉水灌了一口,转身对身后的助理说道:“叫上大家,开会。” 助理打了个哈欠,显然没料到加班模式会突然开启:“方总,这都几点了,你让我一个个去抓人?” 方东河瞥了他一眼,语气透着一丝无奈:“抓人什么的太吓人,发个消息就行,标注紧急两个字,他们自然知道该干嘛。” 短短十五分钟后,星联技术团队的会议室就挤满了人。 尽管所有人都顶着黑眼圈,但看得出来,面对方东河突然召开的“午夜速递”,没人敢松懈。 “方总,这么急是出啥大事了?”研究员常彦端着一杯咖啡,拖着椅子随意地坐下,“咱卫星又发烧了?” “发烧?不,是有点‘感冒’。”方东河翻开ppt,指着投影屏上的一组数据,语气凝重,“看看这些延迟和信号衰减情况。” 助理瞪大了眼:“这些是欧盟救援那次的通信数据?不是说系统表现很稳吗?” “稳是在国内。”方东河敲了敲桌子,语气里透着一丝无奈。 “但跨洋通讯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卫星网络架构确实不错,但瓶颈暴露得很明显。” “一旦遇到极端环境或者高频数据传输,延迟就会成倍增加。” 常彦摸着下巴,皱眉问:“那问题出在哪儿?硬件还是软件?” “都出在‘架构’。”方东河拉出另一张图表,“我们的卫星网络设计,是基于国内通信需求优化的。” “但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跨洲际应用,当前的中继链路效率,根本扛不住高负荷。” 会议室里短暂地安静了一会儿,随后一名年轻工程师开口:“方总,那是不是意味着咱们卫星网络只能在国内玩儿,国际化完全够呛?” “够呛这个词你说对了。”方东河看了他一眼,“你们觉得,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星联的全球通讯业务还有竞争力吗?” 所有人都没吭声,显然,他们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方东河拍了拍桌子,重新拉回众人的注意力:“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一套解决方案。别想着等李总发话才行动,我们必须先把方案提上来。” “方总,方案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会很复杂啊。”助理揉了揉太阳穴,“要优化卫星网络,改架构可是大工程。” “复杂的事才值得干。”方东河笑了一下,语气却不容置疑,“我已经初步想了几点思路,优化卫星天线设计,增强链路分布式能力,还有调整通信协议。” “听起来像在写研究生论文。”常彦忍不住吐槽。 “论文怎么了?实用就是硬道理。”方东河继续说。 “不过,这不是星联一个团队能搞定的事。我打算联系国内几家航天和通信领域的合作伙伴,拉他们一起干。” “这可是大工程啊。”助理叹了口气,“话说,李总知道这事了吗?” “还没。”方东河摇摇头,“不过我会在方案成型后再去找他。李总的决策高效,但我们不能光等着他拍板,得拿出点诚意来。” 会议结束时,方东河站在会议室门口,看着已经逐渐散去的团队成员,心里默默想着:星联的卫星网络要走向全球,这个短板必须补上。 只有敢动第一刀,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领跑者。 他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夜空,月光洒在他的脸上,那是一片承载着星联未来的浩瀚星空。 几天后,闭门会议现场,国航科技大厦。 “这就是中继卫星的延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