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与生存因素的推动下,他虽天资聪慧、却也不会踏入修行。
而从其出生之后,一直到其三十岁之前,他的目标都是科举及第,那时候他是儒门门生,一心念书写文,加之儒门修行者本就极少,自然也很难接触到修行……
直到三十岁时他屡试不第,才终于决定弃文而从道,也即是从三十岁开始才算踏入了修行,相比其他异人而言要晚了许多。
而修行一事,不论一个人的天资如何,其修为以及对修行的理解始终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提升,这一点没有人能够例外……
当然,天资高绝之人能将时间缩短,因此,从“三教先生”入道到其真正崭露头角,大概也只用了十年。
彼时,“三教先生”刚到四十,正值中壮年,尽管起步晚、却也是很好的修行之年,只要其继续修行下去,必然能很快超过同代之人而一飞冲天。
但那时恰逢倭寇来袭,生性仁厚向善的他不忍看天下涂炭,也便毅然加入了抗倭的征战,如此,便又是十年无法沉心。
而当十年过去,抗倭功成,“三教先生”也已经年过半百,由于其修行本就没有多少年岁、修为不高,自然是已显老态……
但以其天资而言,就算是从那时候起便潜心修行,其实也并不算晚,但还是由于其善心深厚、见战后众生苦不堪言,便又做起了赈济之事来。
不过好在,行善赈灾相比起抗倭,倒算是不那么费心力的一件事,其中能有空闲供他修行,他也才算是再度沉下了心来。
不得不说……
“三教先生”的天赋着实是令人惊叹,就在这行善与修行并行的数年里,他接触佛门儒门道门人无数,竟悟透了儒释道三门之理,由此创建了三一门。
只是在这之后,他也依然没有真正的静修,而是开始以三一门之名推行“艮背法”,希望能以此造福天下万民……
而这一推行,便几乎将他的整个历史已知的“后半生”都投入了进去,其《九序心法》也只能在这一过程中慢慢领悟、补全,一直到晚年方现端倪。
在《九序心法》编成的那日,“三教先生”直接便破入了“绝顶”,三一门也因此而大兴,在短短几年内就一跃成为了玄门大宗,这也都和他之前的行善积累脱不了干系。
只是,在三一门的第一代弟子都破入到“逆生第二重”后,“三教先生”却突然失踪不知去向,只留下屋中的一件道袍……和最终版《九序心法》的典籍。
……
……
“也就是说,当年的‘三教先生’几乎是没有什么真正静修悟法的时间的,所以前面的大半岁月都无道可传,真正的传道也十分仓促,所以并不完善……”
“甚至,由于其最终悟道后便就此失踪,三一门之后所修行的《九序心法》应该也并没有包含他对‘通天’的领悟,正如我之前判断,这的确是‘残篇’!”
“如此,即便这三一门的后人弟子同样有惊才绝艳之辈,能够对其内容进行一些补充与补全,但这‘逆’之一字毕竟是由‘三教先生’所悟,后世之人要理解其精髓也只能通过这《九序心法》,可不到‘绝顶’……能悟出个什么来?”
“尤其是,这一法门框架还的确完整、也的确能修行得下去,他们也不会去找其他玄门高人求助,也便更难以发现其中疏漏、找到问题所在!”
梳理过后,夏烨立刻便明白了一切,这“三教先生”的修行之路实在是太过奇葩、也太过“个人”了,以至于“真相”都被隐藏,三一门人就这么稀里糊涂修到了现在。
而即便是他,若非自身已踏入到“绝顶”,又有着“明理”的辅助,也是决计不可能有此发现,或许还会被这《九序心法》的残篇给坑一把也说不定。
不过转念一想……
“三教先生”之所以能有此成就,倒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