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晋庭汉裔> 第三十八章 刘羡再论封建(4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八章 刘羡再论封建(4k)(2 / 4)

在用言语来推行礼教,让天下人修行君子之道,可听方才陆兄一席话,方才醒悟,孔子治政的纲要,不正是重修封建制度吗?”

“可众所周知,孔子在列国间推广学说,虽然屡次得到君王的青睐,但始终都未能推行下去,这是为何呢?”

说到这里,刘羡微微一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陆机。

陆机原本见刘羡年纪较轻,对他心存轻视,可面对如此刁难的问题,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沉吟片刻后,他回答道:“夫子之所以不能成事,是因为国家积弊过多,积重难返,已经不再有更改制度的可能了,就好比在老迈之年,想要行青壮之事,自然是有心无力,徒呼奈何。”

“刘君如今提起此事,无非是说,制度不能医百病,我也是赞同的。”

“正如我此前所言,周朝重用封建制度,最终也还是会衰老灭亡。世人常常奢求太多,但实际上做事却不能不取舍。从权力的角度来看,天子在分封时的权力不如郡县,但从国祚的寿命来看,分封制度却要远远长于郡县制度。”

“现在我大晋统一四海,方不过十年。正是一个国家的青壮之时。我之所以在现在呼吁分封,就是因为现在不趁早改变制度,等到国家渐老,制度僵化,以后恐怕就不再有机会了。”

面对刘羡的诘问,陆机给出了相当完美的一个回答,他将答案与先前的论述相结合,说明了制度不是仙药,不能治百病,反而更加完善了自己的论证,增加了可信度。

名士们听到这,不禁纷纷交头接耳,暗中议论,言语中多是对陆机的赞赏和对分封政策的赞许,以为这确实是国家的治病良方。

就连祖逖这样好乱乐祸之人,听了陆机的议论后,也低头沉吟,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但这却无碍刘羡接下来的辩论,他摇首说:“陆兄所说,未免有刻舟求剑,引喻失义之嫌。”

“刻舟求剑?这又从何谈起?”陆机没想到,刘羡居然还能发起诘难,他一时来了激情。在家乡时,陆机与人政论,常常三言两语就打得反方溃不成军。可谓是所向披靡,从无对手。哪怕是进京之后,面对洛阳的一干文人名士,他也游刃有余。没想到今日竟然遇到了刘羡这样的人物,让他产生了棋逢对手之感,其间颇有期待与快意。

刘羡显然也是一样的状态,他敲击桌案说:“今时不同往日。当年周公分封,南不过汉沔,北不过幽燕,东不能尽青徐,西不能涉三秦。蛮夷遍地,猃狁屡犯。故而以诸侯而控八荒,以国人而制野人。”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就是指出,分封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在,其实是依赖于周朝时这样长久严酷的政治环境,周幽王稍有不慎,便会身死国灭,这便是明证。但也有赖于这样严酷的环境,幽王虽死,但诸侯奋起,拱卫王室,致使平王东迁后,管仲尊王攘夷,诸霸陈而因之,这才有了春秋三百年的和平。”

“但当诸夏的力量压过诸夷后,也就是孟子说的,列国丧失了敌国外患,达到一个较为平稳的境地后,人之权欲不可遏制,诸夏便会以诸夏为敌国外患,转化为内斗不止的境遇,分封制度便会不可避免地崩溃。”

“春秋之后,便是战国吞并,就是这个道理。”

“也是相同的道理,高祖立国之时,因关东民心未稳,边患未平,便以宗室诸王分封关东。待到文景之际,关东一旦稳定,诸王便图谋乱政,窥伺神器。此时距离高祖立国,不过五十年而已。”

“这些事例无不说明了,分封制度的稳定,是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威胁,一旦没有外部威胁,分封只会导致国内进行无谓的战乱。分封得越多,反而会导致战乱的规模越大。”

“如今国家已经统一四海,东北是雪原白林,西北是荒漠戈壁,西南是崇山峻岭,东南是茫茫大海,放眼四方,并无什么值得一提的敌国外患。”

“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