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
在刀架下面,压着一把厨房剪和一块磨刀石,磨刀石摸起来非常细腻,给陈舟的感觉比他从船上带下来的用于磨刀的砂轮好很多。
……
平时做饭他使用的一直都是从船上带下来的厨刀。
说实话17世纪的冶金工艺着实落后,材料学更是尚处于胚胎状态,各类器械使用的金属抗腐蚀能力极差,船上的刀具切鱼的时候没少沾染海水,受腐蚀影响严重。
这就导致刀身锈迹斑斑,还有一些凹痕和脱落铁片后留下的伤痕,有时用抹布使劲一擦甚至会往下掉渣。
在现代社会,这种破刀收废铁的都不愿意要,通常会被扔进垃圾箱里,直接送到废品站回收利用。
由于铁片刀太大,斧子切不了菜,处理体积较大的食材时陈舟只能耐着性子用这把破厨刀慢慢切。
到较为细微精细的工作阶段,他再掏出鲁滨逊的匕首或“冒牌大马士革刀”,细细地处理。
这套刀具虽不是他最想要的“制陶技能书”或者高温温度计,却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大助力。
拆开包装时没看到最期待的书籍,陈舟多少有些失望。
但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式的失望,很快就变成了暗自窃喜。
这一点,从他小心翼翼地将几把单独插在皮革套内的刀具一件一件放入登山包,避免它们因相互碰撞而损伤就能窥得一二。
……
新刀具给了陈舟发挥厨艺的空间,可惜他的刀工一塌糊涂。
切个块或者切片还像模像样,一旦涉及到切丝这种精细活儿,不是粗的像条,就是零零碎碎,粗细不均匀,下锅一炒直接变成丁,端出来让人一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印度师傅做的菜呢。
试着炒了几次肉丝,制造出几坨令人食欲大减的“腹泻产物模仿者”后,陈舟选择了放弃,继续摆弄他的陶器去了。
……
陈舟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甚至显得有些笨拙。
但他相信自己是个足够勤奋的人,他可以集中注意力,付出比别人多一倍或是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经验教训。
上学的时候,他曾经学到过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总是没错的,毕竟人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而缜密的思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低级错误。
烧制了一批又一批陶器,每一次用了多少燃料、陶泥的配比、陶器的薄厚、陶器的大小、器型的不同乃至天气与气温的差异都被陈舟详细地记录在白泥板上,并加以对比总结。
这些耗费大量燃料和白泥得出的数据又被转移到纸面上,变成准确的规律和推测出的原理——
刚到手的钢笔和墨水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不得不说上万块的钢笔用起来就是不一样,写起字那叫一个顺畅。
前前后后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在11月23日,也就是第二十八次神秘奖励到来之前,陈舟的制陶工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成功烧制出了一批真正的中大型陶器!
之所以要用批而不是个,是因为那一窑总共装了三个六十厘米高的陶罐,全部烧制成功了,无一破损,更无开裂。
这代表他持续不断的思考、总结、改进,终于由量变引发质变。
从贴吧老哥只言片语的教诲起步,经过漫长的实践,实现了制陶工艺的初步完善。
这一窑陶器烧制前的轮制塑形工作、塑形后的阴干工作、最后进窑的烧制工作全部符合陈舟总结推测出的正确工序。
就连最难掌握的窑内温度,他都根据焰光的变化作出了合理的判断。
自和泥这最初的步骤到陶器出窑,完全没有失误,这才烧出了三个完整的,没变形也没开裂的陶罐。
这三个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