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掌握在天子手中,也符合田丰忠君的价值观。
这般一权衡,这科举制在田丰眼中,自然便成了完美之制。
“丞相竟能创出这等千古奇法,真乃天纵之才也。”
“正今日终于亲身领教了丞相的非凡所在,正心悦诚服!”
法正也是啧啧赞服,向着萧方一揖。
刘备则一拍案几,哈哈笑道:
“好好好,丞相,你又为朕解决了一桩心病!”
“这科举制当真是堪称完美,此制横空出世,朕与曹操争夺人心这场仗,算是尘埃落定。”
“丞相你速速与众卿,将这科举制的实施细节拟定出来,朕好尽快下诏,于我大汉朝推行此制!”
老刘也将这科举制,视之为完美。
萧方却明白,这科举制只是相对于九品官人法,更胜一筹罢了。
这古往今来,哪里会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是相对更优而已。
曾经的历史中,科举制推行千年之后,不也是弊端重重,反倒成了拖累国家强盛的累赘负担了么。
但是放在当下,士家大势已成,却还未能如历史上那般独霸天下,寒门庶族也在士家的夹缝下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便是一个相对最优解。
对皇权,对士家,对寒门来说,一个大家都能接受,能从中寻求到利益平衡点的最优解。
萧方遂也不做过多解释,拱手一笑:
“陛下谬赞了,臣这科举制也算不得完美,不过臣倒也自信,此制确实胜于陈群的九品官人法。”
“待此制于我大汉推行,相信陛下打赢这人心之战,当无悬念。”
“打赢了人心一战,陛下就可以着手挥师西征,伐秦灭曹了!”
刘备大笑,笑声中已是如铁般的自信。
当下萧方便与诸葛亮等众臣,就科举制的细节,各个环节,详细推敲了一番。
一月后,刘备一道圣旨传谕四方,正式宣布于大汉国内,推行科举之制,开科取士。
九州沸腾。
士家才俊们因察举制崩坏被阻断出仕之路,就此被疏通,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寒门庶族看到了上升渠道为自己打开,看到了一条相对“公平”的入仕之路,自然也是倍感惊喜。
大汉朝内,凡有真才实学者,无不发自内心的拥护科举制的推行。
九州士子们对刘备这个天子的感激与拥护,亦随之达到了顶峰。
夏末时分,第一场科举乡试,于大汉所控制的九州举行。
荆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乃至于最偏远的交州…
各郡士家公子,寒门才俊,纷纷赶赴州治,参加了刘备登基以来,第一次的科考。
乡试胜出者,得举人身份。
两月之后,秋末时分。
洛阳宫室正式营建完毕,刘备率文武百官,还于旧都。
几天之后,会试于洛阳举行。
各州乡试的佼佼者,从九州云集于帝都洛阳,以决逐名额有限的贡士之名。
尔后会试胜出者,便有资格参加了刘备这位天子,亲自于洛阳皇主持举行的殿试,以争得进士身份,获得出仕为官的资格。
是日,皇宫,崇德殿。
刘备正亲自审阅着殿试众贡士的文章。
鉴于大汉伐秦在即,此次殿试刘备从实际出发,考的题目就是令众贡士们,写一篇关于如何伐秦灭曹的策论方略。
翻过一篇又一篇,刘备不断的摇头,显然没有一篇令他满意。
突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了其中一篇策论上,眼前为之一亮。
“丞相,你看这个马谡的策论,与我们商定的伐秦方略,不谋而合啊。”
听得马谡之名,萧方心头微微一动。
于是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