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荣誉来肯定他们的贡献,也是一桩美事。”
意思就是不方便短时间涨级别涨职称的,就先发个奖。
另一位副职点点头:“嗯,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在职称、级别评定的时候,充分考虑这个荣誉的作用。”
嗯,这办法整挺好,短时间就算用不上,就当是存起来了给下次用。”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冷不丁有位同志问道:“那高振东这给几个?一个?一堆?”
领导想了一下,直接拍板:“有几个给几个,这个针对项目的,只要在项目贡献排前三,不管是谁,就能发。客观评价,实事求是嘛。”
这种扎堆儿发奖的情况在那时候,其实并不少见,各条战线上空白多,机会多,猛人多,所以也就发得多。
具体情况,可以参见全军几次英模大会上那些勋章能当防弹衣的猛人。
大家一想,这个反正是一锤子买卖,不像级别什么的需要叠加还上去了就下不来,多点就多点吧,谁叫人家厉害呢。
谁有意见,有本事你也一次性整这么多成果出来,只要你有这本事,我一样敲锣打鼓的给伱发。
于是大家最终商定,设立一个科技奖,用于奖励系统内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在这些成就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结合十七机部的特点,奖项起名为“烈火科技奖”。烈火炼真金嘛。
至于奖项什么时候发下去,那就有得等了,一个奖项规则的制定、筹备、评审、发奖一连串下来,还得不少时间。
而轧钢厂这边,倒是没有掀起多大波澜,因为这个事情只在少数人内部流传,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情况,暗暗激动。
某化学研究所,向总又收到一封电报,这回连字带标点就六个。
“已成,速来!”
看着熟悉的发报人,和这几个言简意赅的字,向总一跳三丈高。
“小冯,小冯,买票,去京城!!”
试制尿素钢成功的高振东,给自己放了个假,第三炉第四炉的试制,都交给了京钢厂和三轧厂的同志们。
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该拿出来都拿出来了,你们是成熟的科研组了,要学会自己炼钢了。
对于高振东的行为,耐腐材料联合试制组的同志没有半分不满,都到这程度了,还要高处长镇守此处,那是我们的耻辱。
你该干嘛干嘛去。
高振东干嘛去了呢?他去信守自己的承诺去了。
娄家,娄晓娥拿着三本高振东带过来的样书,笑出两弯新月。
这是高振东的《项目管理体系出版,两人在兴画书店买书的时候,向娄晓娥做出的承诺,以后出更多的书。
娄晓娥手中的三本书扉页上,写着同样的一句话。
——“致晓娥:这是第本。高振东”
这是他们两之间的小情趣。
字都一样,只是分别变成了二、三、四。
至于哪一本排老二,哪一本排老四,其实是本糊涂账,就好像三胞胎,其实谁比谁大?都一样大。
好在书本不会像小孩,要争出个大小顺序来。
娄晓娥很满意高振东这种看起来仿佛很无趣、有些僵硬的理工男式浪漫。
只能说,有些好,得碰对人,才能散发出光芒。
娄晓娥像献宝一样,拿着书在父母面前显摆,这是我家振东新出的书!
娄母看着两人,脸上笑开了。
因为书,更因为两人。
娄父也欣慰,著书立说啊,他倒是曾经附庸风雅,自己出钱为自己出过书,可是除了送出去的,卖出去的那是基本没有。
自己家里也有一位能写书,还有人买的人了。
兴奋的娄晓娥,就想拉着高振东出去买他这几本书。
就这几本哪儿够,有没有搞错?让圈子里闺蜜看见,还以为振东的书没人看呢,就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