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的文件上,建议原则来说可响应也可以不响应,意见那就是必须响应了。
写标准的人都知道有两个字:“宜”和“应”,在这里,建议就是“宜”,意见就是“应”。
高振东继续发言:“装甲车的各大部件,我不是专业的,所以我说不出太多来,不过细节部分,我有一些想法。”
他站起身,走到挂在边上的4dl设计图纸旁边,指着车体部分:“首先,刚才讨论定下来射击孔只有三个,这个数量有点少了,至少车体后部应该左右各加一个射击孔,尾门上也增加一个。”
设计人员笑道:“车体后部的顶上不是有通风窗嘛,打开通风窗探出头来打就行了,再说了,射击孔观察条件差,不如通风窗看得清楚。尾门就更没有必要了,用来逃跑的时候射击?”高振东摇摇头:“能在装甲车里有防护的打还是探出半个身子在枪林弹雨里打,我想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射击孔观察条件差,那就在射击孔上方开一个观察窗,用厚度合适的防弹玻璃作为防护,总比战士们光着上半身在外面强。”
这话说得使用方代表连连点头,高主任虽然没上过战场,但是考虑还是很周全的。
殊不知,高主任是上过战场的。
“一辆车里坐了13个人,行进中却只有3把枪能用,而且火力不能全向覆盖,有点浪费了。”
“至于你说尾门上是用来逃跑的时候用?同志,你这个思想有问题啊,这是当我们的战士冲杀过于勇猛,直接冲进敌人战线后方的时候用的。”
听见高振东这话,使用方代表没绷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就叫用魔法打败魔法。
因为那句话吧,实在是不太好接,是个大坑。
结果高主任直接把这个坑绕过去了,另外给挖了个大坑。
使用方代表这一笑,见大家都看向他,他连忙发言:“嗯,高主任说得有道理,我们的战士冲杀过于勇猛,这是常事,有必要,有必要。”
高振东向他点头致意,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同时,建议在车内加装一套主动的风扇通风系统,这样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战士们乘车行军后的战斗力。”
“高主任,这样可就破坏车体的密封性了,集体三防不好做了。”
集体三防实际上最终在这上面也没做出来啊,不过这个话不能说。
“都开了这么多通风窗了,也不在乎这点儿了。风扇通风系统的那点功率,想来对发动机的功率不会有什么影响。再说了,要做集体三防系统,想来是超压集体三防,超压集体三防难道就不需要进风口了?把两个系统的风道整合一下就可以了嘛。”
其他专家也附议:“高主任说得有道理,就算集体三防做不出来,这个通风系统也能大大改善车内环境。”
“是啊是啊,总不能下雨天也把顶上的通风窗打开吧。”
“不费太多事,能解决战士们的实际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这是讨论,暂时不用等决议,高振东继续说自己的意见:“接下来这个,是我意见最大的地方,把车顶原来的12.7mm高射机枪缩减为7.62毫米机枪,这在我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高主任,这是我们经过详细论证,最终确定的。7.62毫米机枪的火力,足够装甲输送车自卫。”
“我不知道你们是如何论证的,实际上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战士们下车之后在与敌人奋战,可是装甲输送车空有一身装甲,有着步兵班里最好的攻坚或者火力支援条件,却只带了一根小水管,根本无法支援冲锋的战士,压制敌方火力。”
“那就让装甲车抵近一点,这样就能够得着了嘛。”
高振东脸色都变了:“同志,我想你的论证,是坐在办公室里论证的吧?你根本想象不到,战场上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靠机械行走装置的装甲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