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炸。
显示器上没有任何输出,不过这是正常的,单板机的bios还在djs59的磁芯里呢,要等上电测试没问题了才会移植过来。
高振东伸着鼻子,在单板机的电路板上方一路掠过去,缓慢移动鼻子的同时,还在一下一下不停的用鼻子吸气。
这是最原始的检测手段之一,闻闻糊没有,土归土,还挺管用。
要是有糊味了,那就赶紧断电,电路板是电木酚醛树脂基底,要是烧糊了,味儿还挺特殊,一下子就能闻出来,其他元件烧糊了也同样。
没办法,线路密集,加上飞线遮挡,这时候用眼睛看还真不如靠鼻子闻。
同时,他的眼睛在盯着电源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显示管,通过这些数据,他能大概判断这些设备的启动是否基本正常。电流跑不上去,有问题,没有供电或者供电不完全,电流跑得太高,得,有短路,电流忽上忽下,其波动与预期不符,那就可能是启动流程卡死或者进入了循环。这里面最烦的,反而是最后一种,忒难查了。
电压也类似,一旦暴跌,那就意味着麻烦大了。
暂时化身汪星人的高振东闻了一会儿,没闻见那种特殊的糊味,电流也挺正常,变化符合预期。
高振东拳掌相击:“哈哈,成了。”
结合他前面的调试过程和结果,这意味着单板机的硬件和对外接口,都没有问题了。
甚至还有个预期之外的好消息,单板机的工作频率,要比djs59高20%!
原因倒也并不离奇,集成电路带来更好的器件一致性、更少的外围元件、更简化的电路,还有制造工艺进步带来的可靠性提升,这些都让单板机在工作可靠性上比djs59更胜一筹。
接下来,就是软件的问题了。
要说软件,首当其冲当然是bios,没有这玩意,其他的软件实现起来就很困难。
好在手上已经有一台djs59了,写起bios来,比前面做djs59的时候,可方便多了,能直接在djs59上编写和调试,然后再将编译结果写入单板机存储器中。
对于单板机来说,还有个好处是,它的基本架构其实和djs59是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寄存器数量和寻址范围上,至于alu、指令译码、数据位宽、外设接口、指令集等等,两者都是一样的。
因此djs59的bios只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就能直接用到单板机上,这个工作量并不大。
这个修改工作,高振东已经完成了,现在他就是要进行验证。
高振东关闭单板机,将磁芯存储器连接到djs59上,然后打开了djs59,开始写入单板机bios。
看起来是有点麻烦,不过这年头可不支持热插拔,非要这么干的话,就很容易从热插拔it变为热插拔物理。
一系列略显繁琐的操作过后,高振东将磁芯存储器重新接到了单板机上,启动了单板机。
“嘀”的声音响起,高振东心头一松。
至少,系统已经进入自检了。
高振东紧盯着屏幕,在他有些焦急的等待中,又是“嘀嘀嘀嘀”的几声响过,s59上跳出了一行字。
“djs60d,bios jiu u”
一个光标在这行字的下方跳动着。
“搞定!”高振东一激动,连前世的口头禅都说出来了。
他已经给单板机起了个名字,djs,承袭自djs59,这是雷打不动的,60,意思是1960年,至于d,代表的是“单板机”的“单”字儿。
这种方法,也算是高振东前世的军迷钢印了,qbz、qsz都是这么来的。
“jiuu”就简单了,“就绪”,这东西和c语言等希望在国内外都推广的不同,自己人用嘛,汉语拼音就行,要不是bios里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