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比如曾经咨询过高振东的某单位拿两根8mm钢缆替代一根16mm钢缆。
总师此言一出,大家恍然大悟,算迎头攻击的时候过于乐观,只考虑到火箭发动机性能,却没想到红外头根本探测不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完全怪他们,实际上仿制“响尾蛇”的时候,理论是极度缺乏的,无非就是人家做成什么样,我们就做成什么样,为什么?不知道。
在高振东前世,我们自己仿制是没有仿制成功的,是在老毛子照着aim9仿制成功k13之后,我们才拿着k13的资料仿制的雷电2。
缺理论,自然也就算不出来这个导引头对于迎头目标是没法锁定的,等到打靶才发现这个问题。
其实他们也不用沮丧,旗佬的导弹,它也没法全向攻击,是到了制冷锑化铟的第三代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就现在旗佬那非制冷硫化铅头子,还不如他们的制冷硫化铅呢,中间差着一代。
这里说的全向攻击,不是指己方飞机能攻击所有方向的敌人,而是指能从敌人的所有方向发起攻击。
以硫化铅为探测器的一二代空空弹,可以说都没有全向攻击能力,哪怕上了制冷也是如此,迎头方向上,红外特征信号被机体遮蔽了,打不了。
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这回事啊,所以难免的,陷入了沮丧之中。
他们很快抛开这种情绪,投入了尾追攻击的试验之中。科研哪儿有一帆风顺的,收拾心情,先把能做的做好,问题发现了,想办法解决就是。
没多久,试验战斗机已经进入了尾追攻击航线。
迎头攻击之后,靶机和试验机都要调整航向,靶机要把自己的航向反过来,而攻击机需要重新进入攻击航线。
靶机掉头的原因是,保持攻击机背向太阳,现在不是试验太阳干扰角的时候。
“进入尾追攻击航线。”
“导引头发现目标。”
“导引头锁定,锁定距离6.1km。”
在经历了迎头攻击的打击之后,大家已经意识到原本计算的攻击距离太过乐观。
所以这个锁定距离虽然比理论计算的要近一些,但是依然让大家精神一振,6.1km,这个成绩应该还可以吧?
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个成绩岂止可以,是很优秀了,老毛子在60年仿制成功的k13,尾追攻击距离3.5km。
至于aim9b,宣称6km,实际上和老毛子的差不多。数据掺水,旗佬传统艺能了,有时候真能坑到敌人,有时候嘛,呵呵呵不好说。
“导弹发射!”电台中传来飞行员坚定的声音。
试验场上,大家抬头都看着头上两个小点。
一个小点上冒出了一条白线,向着前方飞去。
没有给人们留下酝酿情绪的时间,那条白线很快就消失了,燃料烧完了,导弹靠惯性继续前进,这时候人们已经看不见了。
几乎就是眨几下眼睛的时间,前方的那个小点爆出了一团火光。
几公里的距离,对于速度动辄2马赫以上的空空导弹来说,飞不了多久。
“打中了!打中了!”
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这玩意比较直观,不用等回报。
脱下帽子往天上扔的大有人在,好歹尾追或者说后半球打中了嘛不是,按照日后某些国家的计算方法,至少50%成功!
电台中传来了飞行员带着喜意的报告声:“目标摧毁!”
这最后的确认,把人们的情绪推到了顶点。
“成功了!成功了!”
导弹的型号总师也顾不得迎头的事情了,先高兴了再说:“同志们!我们的空空红外格斗弹,搞成了!”
就在刚才迎头攻击试验失败之后,他冷静下来经过了慎密的思考。
既然我们已经用上了比原型弹还要先进的制冷硫化铅导引头,依然无法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