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78章 除了投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8章 除了投降(2 / 3)

问题了,相应的,代价也不小,会引入新的误差项,而且那光路之复杂,远远超出机械抖动偏频陀螺。

如果说最简单的机械抖动偏频陀螺,其光学谐振腔部分只需要三个基本不动的光学器件的话,那四频差动在可实现的条件下,最少需要六个。

之所以说是基本不动,是因为两者都需要压电器件精确调整最佳腔长等参数,机械抖动需要一个,四频差动需要两个。

器件的增加,对系统带来的麻烦,可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且腔内元件还会带来反向散射和损耗。

所以四频差动有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美感,每个人看见它,大概的心理历程是这样式儿的。

这东西能避开闭锁区?哦哟,好,这个好!。什么?这么复杂?影响参数这么多?算了算了,惹不起惹不起。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第一个激光陀螺,就是这个!

而且还继续搞下去了。

是不是让人难以想象?

具体是在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说实话,我们80年代的技术水平比之60年代中期和末期,真提高了多少?懂的都懂。

为什么机械抖动那时候都没搞,搞的反而是这个四频差动,这就有意思了。

别人怎么想高振东不知道,但在他自己看来,在环形激光陀螺仪的多种方案里,四频差动陀螺仪是理论上的炫技之作,是纯靠脑子硬生生把抹平短板的倾力之作。

它采用一力降十会的方式,巧妙的避开了当时我们的短板。

大部分人没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四频差动,是不像磁镜偏频,它不需要高级的材料,也不像机械抖动偏频,它对制造和控制没有太高太特殊的要求,它的实现,纯纯的就是靠对理论的理解和反复推敲,计算拟合,最终在复杂的理论森林中硬生生靠脑子,闯出一条路来。

嗯,缺陷可能就是比较费头发,需要对理论的刻苦钻研和配套的计算能力,四频差动在设计阶段要匹配计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就是后期处理的时候,略显麻烦,对于载具上的计算机有一定的要求。

恰好,我们的同志,刻苦钻研是拉满的,而计算能力这个东西,嘿嘿,说到这个,高振东可就不困了。

以60年代乃至几十年后,对于我们来说,材料问题有多麻烦自然不用多说。

而制造也同样,这可不是21世纪10年代之后,我们全工业体系齐全,要啥有啥。

1960年的我们,是要啥没啥,往往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东西,实际上都是造不出来的,这种情况长期而普遍的存在于日后的世界各国。

拿一个段子举例子就是,圆珠笔尖那颗珠子虽然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段子,但实际上大部分国家还真就造不出来,只是我们不在其中。它之所以成为段子,不是它容易造,而是因为编段子的敌人愚蠢和我们强大,仅此而已。

而这个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那个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倾尽全力交出来的答卷。

——“除了投降,他们什么办法都想过!”

虽然如此,高振东听完莫工的想法,却没有要他们就此转向四频差动的想法,同志们的科研自由度还是要尊重和保证的,也许他们就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高振东自己又不是神仙,他判断机械抖动有问题就一定会有问题?不一定,还是要先相信同志。

他点了点头:“嗯,初步来说,你对于方案的选择我基本同意,但是你们要做好调研,对机械抖动偏频法需要的配套技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对于激光陀螺的相关理论做好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防万一。”

莫工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高总工,你的意思是机械抖动可能会有问题?”

高振东也没有故弄玄虚,点点头:“嗯,我担心的是我们的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