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装局表示喜闻乐见。
船舶的设计是复杂的,但是这个阶段又是简单的,至少通过一些不太多的选定参数和不太复杂的计算,能够算出一些结论来,这些结论能够支撑设计人员了解某些核心参数的范围,比如速度。
时间很快过去,搞流体的同志们脸色越来越古怪,随着负责计算的同志最后一笔落下,几位同志抬起头来,面面相觑。
见他们没有说话,海装局的同志有些急,你们这是干啥?什么结果,倒是说啊。
“同志们,情况怎么样?”
几位负责流体力学的同志相互对望,悄声交换了一下意见。
然后其中一位开口了:“从经验公式计算,这个船型在设定的发动机功率下,计算出来的速度范围,的确涵盖了18节。”海装局的同志们大喜,哈,就说高振东同志靠谱嘛。
但是你们这表情是什么意思?不是都应该笑嘛?都给我高兴起来啊。
“那还有什么问题么?”
那位想了想,说道:“虽然这个范围涵盖了18节,但是并不表明它就一定会落到18节左右这个范围,因为这个范围的下限是15节,不能排除是15节的可能。”
15节也好啊,比特么11节强多了,海装局的同志心想,不过这话可不能说出来。
“那高总工是怎么判断能够满足18节的指标要求?”
“高总工的计算,比我们多了几个预设条件和自设的公式,根据这些东西计算下来,的确是18节。但是这些条件和公式吧,以前从来没见过,没有应用的记录……”
海装局的同志听明白了,通俗的来说,高振东自学船舶设计之后,自己搞了些新鲜玩意出来,更进一步的证明了,这个船型,的确能在设定条件下,跑到18节。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高振东自己搞的这些新东西,是不是对的?
从感情上来说,搞船舶的同志,是倾向于相信的,毕竟能搞出更高指标的装备,谁不愿意?
但是从事实上来说,又不能如此草率。
同志们主打一个纠结,就很难办。
这是个无法验证的问题,但是海装局有自己的办法。
“同志们,你们现在有在该功率下,实现15节以上航速的方案没有?”
此题绝杀!
各个船舶研究所的同志,既然来论证,又大多都有竞标的心思,自然已经做过相关的考虑。
先考虑好了,在论证的时候,力争在某些参数细节上对自己单位偏一偏,等到竞标的时候,这不就有了嘛。
虽然理论上高振东拿出了前期工作人员,不得参加竞标的相关规定,但是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这个时候,这个圈子太小,参加论证的同志,就跑不出竞标单位的范畴去。
这类特例,其实日后的招投标和服务采购法规也有类似例外,比如单一来源采购,比如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等等。
既然早有考虑,那大家回答起来还是很快的。
“没有。”
“上限能摸到,但是下限低不少。”
“勉强吧……”
“能沾边……”
有的比较老实,有的回答就比较摇摆。
但总之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毕竟都是考虑的总体方案,工作处于非常前期,还没有优化,结果自然不太好看。
听见同志们的回答,海装局这边就乐了:“那还考虑什么,高总工这个方案没有功能缺陷吧?哪怕按照你们的计算,速度指标也是第一吧?”
对于这个结论,其他同志没有什么异议,白纸黑字。
你的眼睛会骗你,你的耳朵会骗你,但是数学不会。
数学这鸟玩意,不会就是不会。
“那就简单了,这个方案,就初步作为论证完成后的船型方案了,要搞什么,都按这个来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