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都市言情>1979我的年代生活> 第232章 海参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2章 海参崴(2 / 7)

厢。

在这一刻,他忽然有种明悟,东北的先天禀赋这么好,在建国初期几乎是国内最好的地方,为什么在以后的几十年一步一个坎儿的往下走。

这还只是木材,除此之外还有煤炭、钢铁、石油、粮食,每天都在一车车往外运。

还有支援三线建设,直接把大批企业的精华抽走了,只剩下个空壳子,还没等恢复过来,就遇上背靠外资的南方商品冲击,本来就半死不活的,干脆一棒子敲死了。

终于,最后一节列车过去,宁卫东收拢思绪看向王叶。

王叶道:“绥芬那边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过去之后要更小心。”

宁卫东“嗯”了一声,至于怎么个复杂法也不用细说,反正他自有打算。

既然走这边,出去之后也不急着去伯力,先到海参崴去拜见那位卡得罗也夫酱军。

有张主任的面子,再加上之前谢廖沙夫妇过去,已经表明在某种程度上,速联这边也有改善关系需求,这位酱军阁下应该会行个方便。

火车行驶,走走停停的,因为是单行线,需要不断避让对向来车。

铁路上叫‘待避’。

晃晃荡荡的,直至晚上天黑,总算抵达了绥芬。

早在一九零几年,绥芬作为中东路的起点,就修建了火车站。

随着与速联闹僵,在几点昏黄灯光下,这座小站显得愈发冷清沧桑。

下车出站。

在接站口外面站着一名敞怀穿着铁路版蓝色军大衣的汉子,抽着旱烟袋往里边看着。

下车的旅客不多,宁卫东几个人就显得格外惹眼。

汉子抬腿在鞋底上磕了磕烟袋锅子,迈步走过去操着极重的东北口音问:“是京城来的?”

王叶迎了一步:“你是王森同志?”

汉子点头,从兜里拿出一个工作证递过去。

王叶查看一下,递回去道:“我叫王叶。”也拿出证件给对方查验。

确认身份后,王森一晃身子,说了一声“跟我来”,自顾自就走。

宁卫东几个人跟上。

往前不远就看见一辆大车。

大车就是马车,拉车的不同也叫马车、驴车。

王森这个,前面挂了一头膘肥体壮的大耳朵骡子。

这种驴马杂交的动物,本身虽然不能再繁殖,却是相当好的畜力。

比驴力气大,还没马那么娇气。

一看就用了有些年头的板车上铺着蓝色的棉门帘,应该是为了接人特地铺的。

几个人把行李放上去,让王叶一个女同志坐当中,其他几人沿着车轱辘四下的边坐着,脚在下边垂着。

王森解开拴在树上的缰绳,拿出鞭子一甩,凌空啪的一声,没打在骡子身上,却把骡子吓了一跳,立即动了起来。

“喔喔~”王森吆喝两声,赶着车上了马路。

宁卫东穿越前,很小的时候看人赶过马车,恍惚记得吆喝声的意义。

‘驾’是前进,‘喻’是停,‘得儿’是左转,‘喔’是右转。

大抵是差不多的。

王森相当熟练,不一会儿就赶着车离开了车站门口的小广场。

此时的绥芬只是个边陲小镇,天黑了城里也没多少亮灯的。

这里似乎比哈市更冷,北风呜咽着,顺袄袖子,脖领子直往里钻,加了衣服也觉着冷。

好在这段路不远,大概十几分钟,骡车来到一个挂招待所牌子的平房前面。

王森喊了一声“喻~”,骡子乖乖停下。

回身说了声“到了”,便先跳下骡车。

宁卫东几人跟着下来。

这里已经是土路,常年走大车在路面上压出两道车辙。

下来的时候一脚深一脚浅,不注意就容易崴脚。

几人提着行李走进招待所。

也没有所谓的前台,里边还兼着食杂店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