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那就更是不入流了。
而他此行下山来孤儿院,据说是想收个徒弟当传人来了……
于思梦当时呆呆傻傻、懵懵懂懂,本以为,这名乔姓男子只会成为自己的人生过客。
谁知,乔师父从一众孩子中看中了于思梦,夸她手长脚长,天生身形结实、平衡性好,是个习武的好苗子,当即就带着于思梦离开孤儿院,来到了武当山。
正是因此,于思梦开始学习武术时,年仅四岁。
四岁的孩子,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什么是讨厌。
但好在,于思梦从小确实有天赋,悟性也高,她的习武之路一路可谓是顺风顺水,唯独缺少几分热情。
于思梦头一次开始质疑和反思自己习武的意义时,是在十岁。
那是在一天晚上,于思梦在写完学校的作业后又应乔师父的要求练功到十一点。
就在那天晚上,她问了师父,自己为什么要学武功。
乔师父当时听了这话,先是一愣,片刻后才回答:即便你并不喜欢习武,但只要你不讨厌,师父都希望你坚持,因为这样往后起码能有一技傍身。
乔师父一开始收养她,目的或许只是单纯想找个传人,但师徒二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久了,互相也摸清了对方的性子。
于思梦知道乔师父嘴硬心软,知道师父极明事理,也明白师父虽说并不富有,但从不会在日常吃穿用度亏待她。除了武功,他还教会了于思梦不少人生的道理。
正是因此,于思梦听了师父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继续坚持练习。
之后的好几年,她对于武术一直抱有一种不痛不痒、不喜欢却也不讨厌的态度,只是按部就班地日夜精进这一技能。
而对于武术心态的第二次转变,是在十三岁。
那一年的某天,乔师父的道馆突然迎来了一批客人,说是隔壁山头同样开武术道馆的,是乔师父的“朋友”。
只是,和乔师父不同,他们开的道馆面积更大,名气也更大。
那几人还带来了几名小徒弟,本意是想在师父的道馆让各家小辈切磋切磋。
那些徒弟,有和于思梦年纪一般大的、有比于思梦年纪小一两岁的,也有比于思梦大上好几岁的,唯独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男孩。
各家的徒弟依次登场,轮到了于思梦,谁知那几位“朋友”一看见她,突然皱着眉摇着头,问乔师父为何收一位女孩。
乔师父的几位朋友看她的眼神并无恶意、也无嫌弃,而是来自某种发自本能、深入骨髓的观念,所带来的轻视和不值。
于思梦习武这么多年,那是她头一次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感受到了“歧视”。
在此之前,于思梦一度不大喜欢武术,也没对武术有过大的热情。
在她看来,武术是一门技艺,学习武术是她对自己未来的保障,是她对乔师父多年收养之恩的报答,是她在成年之前即使想要摆脱也难以摆脱的一项任务。
可那天,在乔师父朋友们的轻视之下,于思梦好似冥冥之中看到,自己平日一直都有些唾弃的武术,好像生出了翅膀。
她头一次意识到,很多人都觉得,女孩无法练习武术,武术的沿袭和传承,似乎生来和女孩无关。
于思梦感受到了这种不公,当即对乔师父朋友的几位徒弟提出挑战,那一战切磋,她把那几位同龄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俗话说的好,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于思梦在之后的几年咬紧牙关练习武术,正是为了争到这口气。
然而,对于现在的于思梦而言,她已经不需要费力再去争这口气了。
……
不知不觉间,汽车开上了高速公路。于思梦的思绪徜徉在回忆的海里,眼神也渐渐变得有些迷离和迷茫。
她十分地清楚,自己并不热爱武术,可是长久的练习一门技艺,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