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争辩,他叫一小喽啰取来了两面旗子,站在台上作了战前训话,拱手作别陈启泰后,便骑上了一匹大黑马,领着这两千精兵,浩浩荡荡出发了。
很快便穿过了山洞中的一片石林,前方两扇金刚巨石门已缓缓开启,大胡子与他的两千精兵已走出了鸡公山的山洞。
正值烈日当空,整个大地被暑气包裹。
前方迎接他们的是一片清凉宜人的古树林,两千精兵悄无声息地在林中轻步前行。
半炷香的工夫过去……
只听得前方一小土坡后传来了骂骂咧咧的声音:“陈贼,你个王八羔子,你出来与我决一死战,别当了缩头乌龟,你以为这鸡公山真的固若金汤吗?候将军已派出十万精兵绕至你们身后,我困也要将你困死在这山中,不出几日,你定会粮草绝尽……”
这翻来覆去的叫骂声,使得在高处放风的两个小喽啰听得也烦腻了,他们躺在一棵古树上早已呼呼大睡,哪里又觉察到大胡子已领兵杀出。
大胡子与他的先头部队,在林中悄无声息地快速前行,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这是大胡子败军逃亡后的第一仗,他认为此仗关系着他的声誉,只许胜、不许败,就算是败了,也要壮烈地牺牲在战场上,不能让小老仙儿、李将军等人小瞧了自己。
……
杨宗纬与大胡子一般高大,也是满脸的络腮胡,只是他的右脸上有一道深深的刀疤,那是十年前他与魏军在亭山交战时留下的。
亭山之战,梁国十万将士挫败北魏五十万大军,全是得益于候高与杨宗纬的里应外合。
北魏孝帝继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贵族士大夫侯氏家族的利益。
加之北魏政权对当朝宰相侯景丰的排挤,导致拥有良田阡陌的侯氏家族日渐没落,侯景丰在家中暴病身亡。
说是暴病身亡,其实是被孝文帝赐死在家中的。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侯氏家族害怕受到株连,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了,逃的逃、散的散,仅十天时间,侯氏望族的十万余人已所剩无几了。
侯景丰之孙侯高空有一身气力,却是个市井无赖,三十五岁那年,他与绿林好汉打家劫舍,积攒了很多不义之财。
经过买官卖官,他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中州刺史,由于朝中无人,他受尽了士大夫的冷眼,中州刺史的位置也多次不保,经过金银钱财的疏通打理,才勉强保住了官位。
其实他能够保住官位,不光是钱财的问题,中州乃是北魏最不起眼的偏远小镇,从不被历朝历代的皇帝看重。
侯高在朝中可有可无,地位十分尴尬,他怎能不怀念爷爷侯景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
于是他将家族的颓势,全都归咎于孝文帝身上,对北魏日渐离心,萌生了投靠南梁的想法。
侯高利用两国间互通商贸之便,与南梁秘密交涉,待时机成熟,他串通亭山刺史杨宗纬发动了“中州之变”。
所谓“中州之变”,就是中州的百姓想回归南梁的统治,闹着要迁回长江以南,休养生息发展农耕。
“中州之变”很快波及长江北岸,大量的移民和难民汇集于亭山。
南梁把他们安置在了长江南岸的各个村落,分给他们肥沃的土地,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形成对峙,越来越多的移民和难民外逃,已撼动到了北魏的统治,震惊了朝廷。
侯高假意进言,将中州之变的始作俑者推给了南梁。
朝廷采纳了侯高的建议,派大军屯驻中州,对南岸的亭山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双方死伤无数,战役悲壮惨烈。
为了争夺亭山,两军来回厮杀了几十回合。
每次大战前夕,侯高飞鸽传书,把北魏大军的排兵布阵均告知了杨宗纬。
杨宗纬扬长避短,借鉴了田忌赛马的做法,极大地挫败了北魏大军的锐气,且屡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