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北上(加更)
安排好了罗玉麟团队的科研项目之后。
江淼又陪着书雅聊了一会。
时间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六月初。
受邀而来的王英祥教授团队,又在萧碣石院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红草镇的大豆实验田。
看着作业的大豆收割机,快速收割着已经半枯黄的大豆。
众人小声地讨论着。
带眼镜的研究员笑着低声问道:「老张,你认为这一片大豆亩产有多少?」
张研究员看着豆藤上的豆荚:「就两百多公斤吧!」
「两百多公斤?看来没有达到预期呀!」戴眼镜的研究员摇摇头。
然而王教授却眉头紧皱,心里面正在等着结果出来,因为他发现一个之前忽略的问题。
很快,这一块种植面积约半亩的大豆田,完成了收割工作,工作人员将脱荚之后的大豆装入麻袋之中。
一上电子秤。
结果就出来了。
「老乡,114公斤,570块钱,加上补贴,给你770的票,去我们公司的财务室兑换就可以了。」两个收购员开出一张770块钱的票据,交给一片的老农民。
「谢了,后生仔。」老农民拿着票据笑嘻嘻。
而王教授却拉着老农民:「老乡,你这大豆如何种植?」
「呃?」老农民不明所以,不过看到王教授等人是和海陆丰公司的收割队一起来的,以为他们也是海陆丰公司的人,便笑着回道:「也没有怎麽管,我一开始浇了一些水和肥料…」
王教授一边听,一边将老农民描述的种植情况记录在小本子上。
这时候,那几个研究员也反应过来了。
「不对劲。」
「确实不对劲。」
「这个产量太高了。」
比起他们团队搞的那些高产实验田,动辄亩产三百多公斤,甚至有亩产近四百公斤。
这半亩才生产114公斤大豆,看起来似乎很一般。
然而只要真的了解过双方种植条件和管理水平的情况,就会明白眼前这些大豆田,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等同于他们的实验田。
因为眼前这些大豆田,其实是在低管理水平下,加上大旱了两个月多月,期间并没有大规模补水的情况下,实现的亩产228公斤。
这个亩产水平已经超过全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了。
接下来,王教授等人又记录了几十亩大豆的情况,期间还询问了26户农民的种植管理情况。
在附近村委会门口的大榕树下。
喝了一口冰矿泉水后,王教授坐在水泥花坛的边缘上,目光无比认真地看着这些大豆田的亩产数据和调查询问情况。
其他几个研究员也非常认真地看着数据。
一阵凉风吹拂而过。
萧院长看了看手表:「王教授,时间不早了,不如我们去拜访一下江总?如何?」
王教授看了看手表,发现已经差不多到十一点了,便点了点头:「也好。」
车上。
一个研究员合上小本子:「教授,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这些大豆田的平均亩产的在210公斤左右,而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这些大豆在种植期间,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降水,特别是开花结荚期间,几乎没有遇到降雨。」
戴眼镜的研究员也不由自主地感叹着:「太惊人了,这种耐旱程度超出一般的大豆品种,基本可以和乾旱地区的耐旱植物相提并论。」
「是呀!」
「之前我还以为江总说的亩产三百多公斤,是精耕细作下的实验田亩产,没有想到是这种粗犷管理方式下的亩产。」
「这个品种在北方乾旱地区,大有可为呀!」
「人家江总早就在漠南沙漠布局了,我听我的一个老同学说,海陆丰公司在漠南哲里木市承包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