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一立方米海绵电池每一次换电的毛利计算40∽80块钱,全寿命可以换电600次左右,总毛利为2.4∽4.8万。
虽然可以收回成本电池投资的成本,甚至可以将换电站的各项成本都收回来,但是要实现这种收益的前提,是要牺牲海陆丰公司的利益,让海绵电池以低价供应给未来汽车。
显然江淼不会这样便宜了未来汽车。
海陆丰公司肯定要逼未来汽车实标海绵电池的容量,同时提升海绵电池的换电收费标准。
不然海陆丰公司就要和其他电池公司那样虚标容量,弄虚作假显然不是江淼的作风。
电池成本问题,绝对是未来汽车的致命弱点,换电站和电池需要成本,而换电收费又很低,他们公司目前使用的电池绝大部分是磷酸铁锂电池,这些电池的成本普遍是海绵电池的十几倍以上。
加上换电站投资和日常管理维护的成本,未来汽车只能勉强维持,但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是会衰退的,越到后期,各种麻烦就越多。
其实江淼哪怕是没有见过未来汽车的管理层,他也可以猜到未来汽车管理层的想法,那就是一个字:赌!
赌什么?
赌未来电池会越来越便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更新库存电池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如果没有海陆丰公司的海绵电池技术,那未来汽车的未来,就真是生死难料了。
毕竟这几年的情况,电池价格并没有大幅度降价,因为电池原材料价格还是居高不下。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需要锂、钴、镍、锰之类的原材料,这些元素的价格这几年反而上升了10∽20%。
至于半固态、固态电池,成本就更加感人了。
以现在的生产成本,未来汽车连碰都不敢碰这些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电池技术不成熟,还因为其成本达到每吨十几万、二十几万。
甚至前期投资的电池,越来越逼近使用寿命极限,未来汽车将面临更新电池库存的压力。
虽然大批量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低采购价格,但各大电池生产商显然不是吃素的,肯定是不会舍己为人。
因此现阶段,只有海陆丰公司可以救未来汽车。
毕竟比起其他电池,海绵电池在回收再利用上,存在巨大的优势,其电池废液是大豆油和一些常见的微量元素,可以直接拉去炼生物柴油;海绵结构和沉积其中的氯化钾,则可以拉去做有机肥。
内胆和其他配件则可以翻新复用几十次以上。
本质上,内胆和其他配件的投资,那是一次投资复用几十次。
废弃大豆油提炼生物柴油之后,大概可以让电池成本回收50%左右,海绵结构和氯化钾沉积物作为有机肥,又可以回收10%左右的成本。
海绵电池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除了第一次投资的成本比较高,内胆和配件复用之后,其成本就会不断降低。
这种情况下,磷酸铁锂、三元锂都要完蛋。
至于目前已经初步进入试用的半固态电池,以及实验阶段的全固态电池,虽然理论能量密度高于海绵电池,但生产成本太高了。
确实很多化学电池、固态电池,都需要各种稀有元素,这从根本上堆高了成本,哪怕是工艺再先进,也没有办法将成本压低太多。
就好比磷酸铁锂,除非完全不用锂、钴之类的元素,不然生产成本是不可能低于每吨3万元的。
现在各种吹得天乱坠的固态电池,绝大部分也要使用稀有元素。
而且传统电池工业的生产模式,再怎么改进,也是打不过海绵电池的。
海绵电池的核心部件蓄电海绵,是通过生物自生成的方式合成的,而且在合成过程中,还会释放电能。
几乎是一边生产、一边发电。
原材料价格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