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我看到了一切> 第二百五十六章 “西部大开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六章 “西部大开发”(4 / 5)

毕竟每立方米海水含各类无机盐35公斤左右,未来这个墩头镇海水淡化工厂每年计划生产1亿立方米淡水,那就意味着每年至少要产生350万吨的盐。

整个感恩市有10个海水淡化工厂,合计每年生产6亿立方米淡水,产生大约2100万吨盐。

看起来也就2100万吨而已,国内的化工、食品加工、食用盐、化肥钾盐之类,完全可以吃下2100万吨粗盐。

然而这种想法,注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因为国内未来在沿海地区布置海水淡化工厂的地方,又肯定不止琼州感恩市一个地方,特别是以京城为首的环渤海地区,每年需要的淡水是数以百亿计算,到时候每年就会产生几亿吨粗盐。

如此庞大的粗盐规模,肯定是没有办法完全利用起来的。

无论是食用盐,还是化工盐,或者化肥钾盐,都消耗不了这么多产能。

因此这么多粗盐,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化工企业收购,剩下的粗盐,要么重新排入海洋,要么找一个废弃矿坑掩埋。

直接排海,存在一些风险。

因为大量的粗盐会快速提升附近海域的海水盐度,周围的海洋生物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大面积死亡。

海洋生物死亡,还仅仅是一个小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是局部海域的盐度增加,会导致海水运动发生变化,海流的运动动力机制,主要受盐度和温度影响。

而海流又关系到气候。

因此少量粗盐排海,海洋还可以靠自己庞大的体量进行调节,可是一年排几亿吨粗盐入海,那后果绝对一个巨大的生态和气候灾难。

特别是未来的海水淡化大区:渤海。

渤海是半封闭内海,水体交换周期较长,大概需要约30年左右,大量盐分输入会导致整体盐度显著上升。

若以渤海总水量约1.7万亿立方米估算,2亿吨盐排放相当于每年增加约1.2‰的盐度,长期累积远超海洋生物耐受阈值。

高盐度水体密度大,可能形成垂直分层,阻碍上下层氧气和养分交换,加剧底层缺氧,导致“死亡区”扩大。

虽然渤海可以和太平洋交换海水,从而稀释一部分盐度,问题是未来黄海的齐鲁地区,也是海水淡化的主力,这同样会增加黄海的盐度,从让被黄海阻隔在内部的渤海,其水体和太平洋水体交流的时间延长。

因此粗盐直接排海,绝对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就地掩埋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不过就地掩埋也不是毫无隐患。

因为地下废弃矿区往往存在地下水,如果大量粗盐填充进去,一旦和地下水接触,很容易导致周围的地下水变成咸水,从而造成周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这个后果同样非常严重。

必须建设一个安全密封的储存系统,来保证这些粗盐不会泄露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其实如果未来海水淡化之后,沿海的用水大规模增加,导致河流排入海洋的淡水增加,还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粗盐排入海洋之中,用于维持海洋的盐度平衡。

不过这种事情,需要通过超算模拟计算,还需要很多专业科学家,以及全球各国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全球海洋和气候的动态监控系统,才可以进行排盐作业,不然还是别随随便便尝试比较好,免得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张信诚在感恩市做产业考察和布局工作。

江淼和林书雅的院士增选结果,也在11月21日正式宣布。

虽然网上不少人都猜到了江淼会获得院士,但是对于林书雅今年也一起获得院士,很多人是始料未及的。

不过当结果公布之后,很多人静下来一想,随即又觉得合情合理。

毕竟海绵电池的技术并不比仙豆大豆差多少,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