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躺在她自己的书包夹层里。
同学们围观着,却没有一个人阻止这场闹剧。
直到沐絮跟着另外一个英语课代表去办公室捧作业时,老师才跟她说了这件事。
隔天,老师让她作为班干部,心胸宽广,体谅同学。
她不理解。
但也无可奈何。
老师们的n一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花心思去了解真相。
于是她也就选择了忍让。
那个周末,沐絮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怀念初中。
那条朋友圈被初中的班主任点了赞,还回复了“抱抱”的表情包。
她突然就很想哭。
原来高中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她认识到了不一样的人,却也没有人像以前的朋友那样维护她了。
自己的运气好像用光了。
全部花在了2018年。
高中的第一个寒假,沐絮面临选科难题。
他们这一届是苏省的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届,从文理分科改成了“3+1+2”的选科模式。
区区半年,沐絮对其他六门副科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学校也只给了四个选科组合,她也就稀里糊涂地选了“物生地”组合。
毕竟两个占历史,一个占化学,她好像别无他选。
妈妈问她为什么不选历史,她只笑着说,被中考吓怕了。
沐絮的中考其他都发挥稳定,物化竟然还勉强沾到了130的边。
可另人大跌眼镜的是,她的政史只有72分。
100分的卷子,只有72分。
而和她差不多水平的朋友,政史都是九十多分。
而她距离一中的分数线,也就差了个政史。
那年榆东市扩招,一中分数线降到了661分,沐絮考了658分。
三分之差,她与朋友、约定通通背道而驰了。
一中和二中,一南一北,距离横跨整个榆东市,仿佛远在天边。
但榆东不大,两地距离实在算不上远。
但不知为何,就是感觉很难再见一面了。
如果不是刻意去见的话。
——
沐絮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余添好像来找她的次数频繁了起来。
两人都是从小镇上一起考到市里的,而且从小学起就是同学,他们的妈妈便也就变得熟络起来。
他们也都是陪读,放学需要自己走回出租屋,两个人晚自习下课的时候如果碰巧遇上,也会一起走回去。
从问她的同学关于自己,到一起回家,沐絮有时候刻意去避开,但免不了身旁一些朋友的起哄。
她无可奈何,搬出余添有个发小的理由搪塞,才算是缓解了些许尴尬。
这也让沐絮发现,从前在初中的时候,男女生走得近一点并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大家只会觉得这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然而在高中,正是情窦初开的十五六岁,大家想得也就会更多。
沐絮又会不自觉地想起陆衍旭。
想他会不会又遇到一个说得来话的女生,然后像初中对她那样和她聊篮球、帮她批卷子、给她讲题目。
想他是不是还和初中时候那样耀眼,投篮时的奋身一跃都能引起一片欢呼声。
想他有没有收了收初中时候那个懒散的性格,看似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实则最是在乎。
想他会继续他光辉灿烂的人生路途,即便在一中这样人才济济的地方也能大放异彩。
他就应该乘风而笑,浴光而战。
他的光芒,绝不会泯灭于百花齐放之中。
他生当耀眼。
而这一切,都再与她无关。
但她想,有幸参与过他人生中的一年,也已经是足够幸运了。
遇见即是上上签。
分班前,沐絮和余添仅仅是在一层楼的最前和最后